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7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推理

【答案】推理是指从事物的联系中由己知判断推出未知判断。推理在形式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是由己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逻辑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或者从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推导出个别联系,或者是从事物之间的个别联系推导出普遍联系。

2. 劳动对象

【答案】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在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分为两类:①没有经过人们加工的自然界物质,如矿藏:②经过人们加下的原材料,如棉花、钢铁等。

3. 合目的性

【答案】合目的性是指社会历史规律是在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实现的,因而人类社会具有合目的性的一面。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表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选择性的原因在于:①历史唯物主义承认,社会的政治和思想领域对经济领域、思想关系对物质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能产生积极能动的反作用; ②人类的物质关系和生产力,也是通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才表现出来的。因此,人们的意志、需要和目的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式和速度、特别是在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的关头,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活动意向可能对社会历史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选择性的一面,即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

4. 知觉

【答案】知觉是指在大脑中把有关事物的感觉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整体感性形象,是比感觉高一级的认识形式。

5. 本质

【答案】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指组成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由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决定的。

6. 质

【答案】质是指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使这一事物是它自身,并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事物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某物一旦丧失了自己固有的质的规定,它就不是原来的某物而变为他物,而他物也具有了自己质的规定性; 质是一定事物的质,离开特定事物的质是不存在的。

7. 政治上层建筑

【答案】政治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权机构、政府部门、党派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并且体现着人们之间的一定政治关系。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主要内容有:建立起一定的政治、法律制度,建立起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等。

8. 判断

【答案】判断是指借助概念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做肯定或否定的断定,是概念内所包含的矛盾的展开。判断在形式上表现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而在内容上则是对事物之间联系的反映。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概念是浓缩了的判断。

9. 辩证法

【答案】辩证法是指同形而上学思想相对立的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思想。辩证法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①古代的辩证法带有自发的朴素的性质; ②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提出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一系列范畴; ③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辩证法,使辩证法在其历史发展中第一次成为真正科学的形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最一般规律的反映,它又是认识的规律,因此,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认识论,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方法

10.哲学

【答案】哲学是指一种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它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既包括对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理解,又包括对历史以及人与历史关系的总体理解,还包括对人本身以及人生意义的总体理解。哲学的内容极为丰富,是包括自然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等在内的理论体系。

11.人的全面发展

【答案】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理想的境界。就个人而言,是指德、智、体、美、劳和谐完整的发展,是指个人潜力和智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是指个人需要的全面丰富和满足,是指人的本质真正的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12.价值尺度

【答案】价值尺度是指价值标准与价值评价标准的统一,前者讲主体的客观需要和利益在人的价值关系和活动中具有尺度的性质和功能。后者即价值认识或称为评价性认识,它是主体对客

体可能具有的价值和实践改造客体后的意义、成果等进行的评价。简言之,价值尺度即对事物价值的评价,它有别于对事物事实的评价。

二、简答题

13.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是错误的,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人。但错误的历史唯心主义为什么会产生并占据一定的历史地位?

【答案】广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即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是错误的。但是产生历史唯心主义也有其合理的根源。

(1)阶级根源

对社会历史的解释,直接同各阶级的利益有关。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分离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而且剥削者总是垄断脑力劳动的特权,被剥削阶级则被迫从事物质生产劳动。所以,剥削阶级必然夸大脑力劳动的作用,夸大个别人物的聪明才智的作用,贬低物质生产活动的作用,贬低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劳动群众的作用。

(2)社会根源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历史唯心主义之所以能独占统治地位,还因为生产力水平低,生产规模狭小,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缓慢,因而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看不到物质生产及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3)认识论根源

由于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而英雄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又的确比一般的个人要大得多,突出得多。所以,如果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只停留在人们的思想动机上,特别是只着眼于少数英雄人物的思想动机上,就会片面夸大他们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把它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于是得出英雄创造历史的结论。

总之,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14.如何正确把握质与量的关系?

【答案】(1)质

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一定的质。事物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

(2)量

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3)质与量的关系

①区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开始,是认识量的前提; 由质进到量,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