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理论基础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媒体

【答案】新媒体是指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型的媒介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iPad )和电子书等。从时间纬度来看,新媒体永远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 从传播技术角度来看,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和宽带局域网,以电脑、手机和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从传播特征上看,新媒体是“数字化互动媒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

2. 横三民

【答案】“横三民”报是民国初年创办的《中华民报》、《民国新闻》和《民权报》的总称。《中华民报》创刊于1912年,是“同盟会一国民党”系统的报纸,以“拥护共和,防止专制复活”为宗旨,是同盟会系统报纸中反袁态度最坚决的一家。《民国新闻》也是1912年创办的一份“同盟会一国民党”系统的报纸,以“维护共和政体”为宗旨。《民权报》是上海自由党创办的一份报纸,由戴季陶、何海鸣主编。该报以言论激烈闻名于世,提出了很多激进主义的口号。

3. 舆论

【答案】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具体表现在:①公开性; ②公共性; ③急迫性; ④广泛性; ⑤评价性。

4. 新闻事业的群众性

【答案】新闻事业的群众性是指新闻工作与群众密切联系的程度。群众性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项重要原则,它主要由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中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发展而来。其主要包括三层含义:①在内容上,新闻业应该尽量满足群众的需要; ②在工作路线上,新闻工作应该走群众路线,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③在形式上,新闻、评论的表现形式应该尽量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5. 新闻传媒的公共性

【答案】新闻传媒的公共性是指新闻媒介面向社会公众进行信息传播,是社会的舆论公器,具有塑造公众舆论的作用。作为传播社会信息的公共机构,新闻媒介必须尽力反映公众的态度与立场,必须维护公众利益。

6. 传播效果

【答案】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是指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它具有双重含义:①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说服性传播是指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这里的传播效果,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②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7. 新闻媒介的个性

【答案】新闻媒介的个性是指某一新闻媒介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与其他新闻媒介的不同之处。包括:以新闻报道的迅速及时见长,尽可能作现场报道、发表独家新闻; 以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取胜; 以发表具有独到见解的评论为世人瞩目; 以编排的新颖活泼、具有独创性显得抢眼; 以社区新闻、国际新闻或煽情新闻来显示个性。

8. 新闻来源

【答案】新闻来源,又称消息来源或信息来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新闻来源是指一则新闻中所涉及的事实和观点材料的出处,它表明事实、观点和背景材料从何而来,由谁提供。广义的新闻来源既指新闻事实的提供者,又泛指构成新闻根据的全部新闻事实。

9. 《新青年》

【答案】《新青年》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因有重名之嫌而改为本名。16开月刊,每出满6号为一卷,从创刊至1922年7月,共出刊9卷54号。创办人陈独秀。《新青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陈独秀主撰阶段、编辑部同仁轮流主编阶段和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其卞要宣传内容包括:①提倡自由民卞,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 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③发起文学革命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10.行政负责制

【答案】行政负责制是我国新闻媒介内部领导机构的运行方式之一。报社的直接领导是党委宣传部,而电台、电视台除受党委宣传部领导外,还受政府的行政主管部门—广播电视管理局的领导。在某种意义上讲,广电局具体负责管理电台、电视台的日常运作。

二、简答题

11.从国家制度上看,新闻体制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案】新闻体制是指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国家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等。不同的新闻体制是由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决定的。从目前世界

各国的情况看,新闻体制因各国国情不同而五花八门,但从国家制度上看,大致有二种:

(1)以中国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新闻媒介的特点是:

①新闻媒体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部门,‘般都属国家所有,不容许出现私人垄断,更不容许敌对分了办新闻媒介。②新闻媒介以有利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最高宗旨。新闻媒体追求经济效益,但社会效益始终是它的第一个追求目标。

③“党管媒体”是新闻媒体运行的基本原则。具体而言,新闻媒体主要领导的任命权、重大问题的决策权、重要资源的配置权、重大报道的终审权都由党的领导机关掌控。

(2)以美国等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新闻媒介的特点是:

①它们都号称实行新闻自由制度,报刊出版无需仟何审批,新闻报道无需事先审查(战时例外); 任何公民都可申请电视频道、电台频率。

②传媒业只对法律负责,一般政党都不办新闻媒体,除了对外传播机构,政府无权直接干涉媒体的运行。

③公共媒体尤其公共广播电视在西方各国占有一定的比例,但私营媒体在西方各国占有明显的优势地位。

(3)除中国之外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新闻体制复杂多样,其基本特点是:

①一般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新闻媒介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而且除少数国家外,多数国家随着政府更迭,不同政府实行不同的新闻政策,新闻媒介的所有制也处于不断变动之中。

②新闻媒介大多数有一定的政府或政党背景。

③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发展成为最优先的目标。所以,新闻媒介一般都会把国家发展尤其是支持国家经济发展作为优先考虑的目标。

12.简述舆论的形成过程。

【答案】舆论的形成过程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问题提出。分散的公众成员意识到涉及公众利益的事件、人物、问题等,即舆论意识的客体开始被列入公众关注范围、提上公众讨论议程。

(2)社会讨论。特定的公共事务被列入议程后,分散的公众成员开始就其公开发表个人意见,公众之间(包括个人、群体、组织、团体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是一个平等的、充分的、交换意见的过程,也是舆论形成的开始。

(3)社会协调(意见整合)。分散的个人意见并不是舆论,必须经过讨论,把大量的、不一致的、散落的意见,通过选择、吸收、扬弃,进行集中、归纳、综合,最后形成一个集合性的基本一致的意见,也就是经历一种有效的意见整合,形成舆论内核。这是一个在公众成员间充分对话、共同探讨基础上协调一致的社会互动过程。

(4)公开表达。一致性的意见或态度形成,还必须经过一定渠道,借助公开的传播媒介向社会表达,才能成为最终的公众舆论并作用于社会各个领域。没有公开的意见表达就没有舆论,它是舆论最后形成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