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03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 摘要
一、辨析题
1. 和谐不包含矛盾,因而建立和谐社会将会失去发展的动力。
【答案】错误。
(1)和谐指事物协调地生存与发展的状态。从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人类的角度来看,和谐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2)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但和谐并非否认矛盾,也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和而不同,同则不继”,和谐也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
(3)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发挥各种要素的效能,优势互补,推动事物的发展。
(4)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并不会使社会发展失去动力,和谐社会建设会使社会主义更加健康地发展。
2. 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过“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可见,人们是可以创造发明规律的。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唯物辩证法的规律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小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它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发明或消灭规律,人们只能认识、利用规律,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力一向发展。
(3)康德的“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观点认为自然规律是人为规定、创造的,这是唯心主义的规律观,它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因而是错误的。
3. “真理和谬误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意义”。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真理与谬误的区别和对立并不是绝对的,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的,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它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是全面的。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永远也不会完全做到这一点,忽视其中的任何一点,真理都可能变为谬误。
当然,谬误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真理。
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失败常常是成功之母。当人们把超出特定的对象、条件、范围的错误认识加以纠正,使之重新与其所应用的对象、条件、范围相符合时,谬误就变成了真理。
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从以上对真理和谬误二者间的相互转化看,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二者的对立就是相对的了。
4. 一切唯物主义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并不是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继承前人认识论成果的基础上,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就是说,主体是为了实现一定认识目的而自觉地、主动地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人对世界的反映能力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着的。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个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的过程。
(2)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例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感性和理性、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等。因而,它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这种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5.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任何一种经济社会形态的产生和灭亡都取决于经济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运动是有规律的,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1)人类社会的经济运动同样有其自然规律。
自然规律,首先是指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是自然形成、自然发展和自然转化的规律; 对人类来说,自然规律不仅是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且是强制性的。其实,类似这种自然规律同样存在于人类社会,而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则表现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2)不能人为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按照马克思所揭示的经济运动规律,在经济关系否定之否定的运动过程中,作为中间环节的发展阶段是不能跳过的,也是不能以法律的形式或者超经济的手段取消的。
(3)任何经济社会形态都是在原有形式内部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认为,“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是从无中发展起来的,也不是从空中,又不是从自己产生自己的那种观念的母胎中发展起来的,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发展过程内部和流传下来的、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内部,并且与它们相对立而发展起来的。
任何生产方式都不是在空地上或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新的生产方式是在原有的生产方式内部逐步发展和自然形成的,是在扬弃旧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作为它的对立物出现的,新的生产方式和旧的生产方式不是截然分开的。
6. 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特殊表现。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剩余劳动是劳动者生产自己和家属生活必需品的必要劳动以外的劳动。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剩余劳动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与社会形态无关。但剩余劳动的占有状况则体现了各种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凝结,是剩余劳动的特殊表现。
二、材料分析题
7.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及其后果。
【答案】(1)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①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②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包括
a. 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b. 贸易的全球化;
c. 金融的全球化;
d. 企业生产经营的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②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促进了国际分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③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体制环境和政策条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3)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①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不断提高的过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