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影响技能学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技能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学习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影响技能学习的主要因素有:
(1)活动模式
加里培林等的研究表明,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模式由于概括性、完备性与独立性的不同,可能存在着四种典型的定向类型,它们的学习效果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①具体的、不完全的、独立得到的定向类型:学生对活动条件的了解是不完全的、具体的,主要是通过本人的尝试而获得的。研究表明,在这种定向基础上形成的活动过程进行得很缓慢,并有大量错误,而且难以迁移。完成活动的条件稍有变化,则此活动力式的再现就很困难。
②具体的、完全的、现成给予的定向类型:学生对于获得条件的了解是完全的、具体的,但不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而是教师给以现成的。在这种类型的定向基础卜的活动形成较快,而且可以没有错误,但活动方式的迁移有很大的限制,局限于完成动作的类似条件。
③概括的、完全的、独立得到的定向类型:学生对活动的了解是完全的、概括的,而且这种活动的概括方面,是学生独立提出的,不是给以现成的。在这种定向类型的基础上形成的活动不仅速度快,可以没有错误,而且活动方式的稳定性强,迁移范围广。
④概括的、完全的、现成给予的定向类型:给学生提供概括形式的活动方式,即这种活动方式不仅适用于某种特殊情况,而且适用于整个一类情况。这种活动方式的体系是完备的、充分的,能够正确地完成有关这一类课题的所有情况下的活动。可是,这种定向基础是以现成的形式给子的,不是学生通过独立分析提出来的。
在技能的初步形成阶段,第三种定向类型最为有效,第四种定向类型次之,第一种类型最差; 在技能的适用范围和灵活应用方面,第四种定向类型最为有效,第三种定向类型次之,第一种类型最差; 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等方面,第四种定向类型最佳,第一种类型次之,第二、三种类型最差。
(2)知识基础
知识可以表现为某种活动的一种定向映象,丰富、准确的定向映象直接影响着技能的形成过程。安德森认为技能的形成直接来源于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这也反映了知识对技能产生的影响。大量的实验与经验都表明,技能的形成依赖于学习者所获得的知识。对专家与新手的对比发现,专家在知识的数量与知识的组织方面都与新手不同。丰富的、组织良好的知识促进对新信息的加工,保证了技能的形成、发展与应用,同时也促进各种技能的整合,这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供了前提。
(3)教学方法
①在某一时期内,只教授几种策略或技能,并保证成功。很少有证据表明短时间内教授大量的策略与技能可以迅速改善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②在教授策略、技能的同时,也要教授元认知的有关内容,即告知学习者何时、何处、为何应用该策略和技能,同时要求对策略和技能的应用进行检查、监控;
③维持学习动机。研究表明,动机强的学生倾向于经常使用他们习得的策略,而动机弱的学生对策略的使用不敏感。因此,必须让学生清楚意识到策略的使用确实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在策略使用与学习成绩提高之间建立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才能促进学生对策略的学习与使用;
④提倡结合具体的学习课程进行教学。例如,结合中文课程,教授学生阅读和写作策略; 结合数学课程,教授学生推理策略;
⑤结合历史、外语等课程,教授学生编码和组织策略等; ⑥注重策略、技能与知识问的交互作用。脱离知识的技能教学是不可能成功的,应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知识基础;
⑦无论是直接教学还是交互教学抑或其他的教学形式,都需要教师将策略和技能模式化、程序化,教师可以通过“大声思维”将使用策略和技能的过程外化出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辅助线索、辅助手段,如记录策略的步骤和执行方式等内容的卡片。同时,要求学生整合多种策略,以解决更复杂的任务;
⑧策略、技能的教学是长期的、细致的,应始终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尽可能地在课堂中创造应用策略与技能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掌握、概括并迁移所学的技能与策略。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熟练应用习得的技能与策略,在不熟悉的环境中通过元认知迁移习得的技能与策略。
2. 论述影响个体社会规范学习的一般因素。
【答案】社会规范学习作为学习的‘种类型,必然服从十学习的一般规律。同时,它作为一种特殊学习,又有其特殊性。从学习过程的内部因素来看,个体是否在学习中产生与社会规范相一致的认知与体验,是决定社会规范接受程度的关键因素。从学习过程的外部因素来看,个体社会行为的反馈效应,又反过来影响学习动机。影响社会规范学习的一般因素如下。
(1)交往需要
学习活动作为一种受意识控制的随意性活动,是受一定的需要驱使的。人的需要是复杂多样的,交往需要是最基本的社会性需要,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交往需要构成社会规范学习的直接动因,又可分为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2)规范本身的类型特点
任何学习都要受学习内容的影响,社会规范学习客观上要受规范本身特点的制约。根据规范的性质,社会规范可以分为有禁止性规范与倡导性规范两类。这两类规范要求不同,难度一也不同。
(3)规范行为的社会反馈
人是一种由高级心理机能调控的自组织系统。这种调控机制的实现是以行为的社会反馈信息的获得为前题的。班杜拉将社会学习分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与动机过程四个环
节,其中动机过程指的就是个体通过对行为的社会反馈信息的回收,决定是否将所学得的行为模式付之实施。在教育系统中行为的社会反馈作用是可以得到控制的,从而达到对规范行为的积极导向作用。
(4)认识与体验的一致性
社会规范学习是知、情、行的整合,即认知学习、情感学习与行为方式的综合。通过认知学习形成对社会规范必要性的认识。通过情感学习产生与规范相一致的情感体验。这是规范学习的核心,存在以下三种情况:认识与体验不一致,表明有意义障碍或情感障碍存在,社会规范的接受程度就表现为依从性水平; 认识与体验相一致,表明个体学习过程中不存在意义障碍或情感障碍,社会规范的接受便处于认同性水平; 认识与体验紧密结合,并得到巩固和发展,这为信念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信念是情感与认知的结晶。社会规范学习便进入信奉性水平。
3. 如何利用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相互制约关系来培养新的学习需要?
【答案】学习动机作为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和完成的重要条件,学习学习动机不仅可以影响学习效果,而学习效果也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①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效果是因为它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积极性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到学习效果。
②学习效果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如果学习效果好,主体在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与所取得的收获成正比例,主体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强化,从而巩固了新的学习需要,使主体以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去从事今后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更有成效。反之,则削弱学习需要,降低学习积极性,导致更差的学习效果,最终形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即个体获得了一种非适应性的学习动机模式。
③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
a. 教师要善十利用评分机会,使每个学生在每一次学习中都获得主观上的成功感。学习效果虽然是客观的,对它的评定要遵循一定的客观标准,但是,学生对它的感觉却有主观性。因此,教师应掌握评分的艺术,使学生保持学习上的成功感。为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成败感与他们的自我标准有关,教师应注意这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课题难度要适当,经过努力要可以完成。否则,总不能正确完成,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 课题应由易到难呈现,以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 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基础课题,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成功感。
b. 加强对学习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验到真正的成功感。成功体验的获得,最终必须依赖于学习上的真正成功,即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大多数成绩不良的实质问题,是在知识技能的掌握或应用上存在障碍。由于新旧学习内容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先前学习中的问题必然会影响到今后的学习。因此,找出学习上的关键问题,填补知识技能掌握方面的空缺,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使恶性循环变成良险循环的关键,也是获得真正成功感的先决条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