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21世纪以来,在国家教育部的指导下,无论大学、中学还是小学都在提倡教育改革。对于大学生而言,无论怎么改革,公共英语课在大学课程当中一直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什么专业,每个大学生都必须在大一和大二年级学习公共英语课,每个学期达56个学时之多。尽管国家教育部取消了英语四级与本科学位授予相挂钩的规定,但每一位大学生都在埋头学习英语以努力通过英语四级甚至六级,因为掌握英语技能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原因有二:首先,拿到英语四级或者六级证书对于毕业求职的学生来说无疑多了一份砝码,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多一张技能证书只会为自己锦上添花,因为企业需要的正是掌握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其次,随着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我们的国内市场将会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国际化,那么,作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英语无疑是最有用的语言工具。因此,英语的重要性只会增而不会减。那么,作为教公共英语课的老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技能。众所周知,传统的公共英语课都是采取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课的方式。那么,我们能不能采取一种更为有效地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呢?
本文作者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发现,我们国家许多中学都在尝试使用“学案导学法”进行各科目的授课。“学案导学法是指以学案作为载体,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内容的一种方式。”(范增民,2003)学案导学法最早是由浙江金华一中于1997年提出来的,后来逐渐在多所中学里被运用,被认为是一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改变以往那种教师讲课,学生被动听课的状态,通过让学生预习和复习学案中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那么,这种学案导学的方式能否被运用于大学公共英语课的课堂呢?这种讲授法是否也适用于大学生呢?本文将就这个问题进行论证。
本文分别采用了文献查阅,问卷调查,访问法以及实验等方式进行研究。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一所民办大学的专科生,两个班级是同一个院系同一个专业的平行班,入学时的英语成绩基本相当。本文作者将其中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另一个班级作为控制班,实验班采用学案导学法讲授英语课,而控制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实验班的成绩明显高于控制班的成绩。这说明学案导学法同样适用于大学公共英语课,同样适用于大学生。
本文共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本文的介绍,包括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对学案导学模式的介绍;第二部分是文献回顾,介绍了能够支持学案导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以及国内学者对学案导学模式的研究成果;第三部分介绍了实验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的目的、对象、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具体的实验步骤;第四部分是对实验后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包括问卷调查、访谈以及两个班期末成绩的对比分析。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结论部分,论述了本文要论证的结论以及本课题研究的不足与前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