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762人文地理学原理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普雷德行为矩阵
【答案】普雷德的行为矩阵是进行区位决策行为系统研究的一种矩阵模型,普雷德认为许多工厂并非建立在最佳区位上,这与企业家个人行为因素,掌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有关。因此,普雷德把决策者的决策描述为某种情况下有关信息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决策者处理这种信息的能力的函数,从而创立了行为矩阵模型。
2. 地理人种
【答案】地理人种是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它是以洲为单位而划分的人种,是相当于对洲的范围自然环境长期而连续地适应所产生的结果,但其分布范围实际上与各大洲的界线并不完全重合。地理人种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亚洲地理人种、欧洲地理人种、非洲地理人种、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印度地理人种、澳大利亚地理人种。
3. 形式文化区
【答案】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确定形式文化区,首先要确定作为研究对象的某一种或几种文化现象,然后通过调查研究,把所要研究的现象落实到一定比例尺的地图上。形式文化区中一般出现三个层次:①中心地区,或称为核心地区,位置大体位于该文化区的中部或接近几何中心部位,即该文化现象表现较为典型的地方; ②外围区,在其周围地区,该文化的典型性则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③边缘区,在其外围区向外的边缘开始出现另一种文化现象,形成两种文化相混现象,是文化上的过渡带。精确划定该文化区的边界十分困难,勉强确定往往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当然,有的形式文化区,如果在其与相邻的文化区之间存在着特殊情况,就不存在着过渡带现象。
4. 民俗
【答案】民俗的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并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民俗经过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民俗形成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进程而变化的。因为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民俗有利于生产和民族的繁荣,有的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繁荣。所以,有的民俗小断地被改革或淘汰,而新的民俗又会逐渐形成发展起来。
5. 政治地理单元
【答案】政治地理单元是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可分为三个级别:一是国家的,即具有确定的人口和领土的主权国家(如美国、中国等); 二是国际的,即由若干主权国家和地域性或全球性国家集团(北约、东盟、联合国等)组成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政治地理中称为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三是国内级的,即一国内部的行政分区(如美国的洲、县、市等)。
6. 环境决定论
【答案】环境决定论是确认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思潮,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环境决定论的最大优势是为人们从自然环境角度理解对人类的极大制约影响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但其不足也是显然地,过分夸大地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忽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能动作用,显示出理论认识的局限性。因此,在运用此理论时,须辩证地去发挥出优势来。
7. 行为地理学
【答案】行为地理学是指研究人类不同类群(集团、阶层等)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行为类型和决策行为及其形成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心理因素)的科学。是在行为科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应用地理学新分支。
8. 人口迁移
【答案】人口迁移是指通常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按涉及的范围是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按迁移的时间,可分为永久性迁移、季节性迁移等; 按人口迁移的社会组织形式,可分为个人迁移、集体迁移、自愿迁移、被迫迁移、自发移民和有组织移民等。
9. 城市感知
【答案】城市感知是指城市的景观给人带来的不同印象。这是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在城市里居住时间长的人与从农村或较小市、镇来大城市的人则会感到城市烦躁、忙碌,过于紧张; 也有人虽然感到不习惯,但又感到好奇,能够逐渐适应。
10.政治实力结构
【答案】政治实力结构是由诸如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及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的。每一权力要素都对政治地理单元的实力及有效地使用它的能力产生重大影响,只是在不同条件下其影响力不同。如果政治空间结构是政治地理单元相对稳定的基础性条件,那么政治实力结构则是政治地理单元相对活跃的要素。实力结构的变化,决定着政治地理单元及其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
二、简答题
11.简述人口迁移的空间行为规律。
【答案】美国人口统计学家拉文斯通过分析英国等欧洲国家19世纪后期的人口迁移趋势,提出了七条迁移法则,分别是:
(1)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大都市的人口增长主要是人口迁移(即人口机械增长)的结果,相对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不大重要。
(2)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移民有从乡村到集镇,从集镇到小城市,从小城市向大城市的迁移倾向。即“工商业中心(城市)吸引周围乡镇的居民迁入,因此而留下的空缺则由更远处乡村居民所填补,如此反复逐步影响到遥远的村落”。
(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从源地向目的地的任何迁移都会有一个从目的地“返回”源地的补偿流。
(4)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
(5)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
(6)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家带眷全家移出是很少见的。
(7)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
12.简述文化景观的定义、分类和特性。
【答案】(1)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人类在地表活动的产物,是自然风光、田野、建筑、村落、厂矿、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2)文化景观的分类
为更好地进行文化地理学研究,根据文化要素的分类将文化景观分为以下五大类:
①认知类文化景观,如语言、哲学、科学思想、教育等;
②规范类文化景观,如道德、信仰、法律等;
③艺术类文化景观,如文学、美术、音乐、戏剧、建筑中的美学部分等;
④器用类文化景观,如生产工具、衣食住行的器具以及制造这些工具和器具的技术等;
⑤社会类文化景观,如制度、机构、风俗习惯等。
这五类文化景观又可细分为众多亚类。在这种分类方法下,各类文化景观都可能既有物质文化景观,也有非物质文化景观。
(2)文化景观的特性
①物质与非物质属性难分性
物质属性和非物质属性往往共存于具体的文化景观中,很难分开。例如,即使是语言、哲学、科学思想、教育等似乎为非物质属性的认知类文化景观,其实也会有书籍、文献、仪器、学校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