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西南民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之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徐庾体

【答案】徐庾体是指南朝梁徐、庾二家父子的诗风、文体。徐、庾二家父子置身东宫时所作的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歌,随着萧纲的入主东宫才正式获得了“宫体”的名称。他们都是宫体诗的代表作家,创作风格流丽轻艳。《剧书·庾信传》记载:“(徐、庾父子)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

2. 《声无哀乐论》

【答案】《声无哀乐论》是魏晋时嵇康所作的一篇关于音乐美学的议论文。《声无哀乐论》不仅仅讨论了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音乐美学上的一系列重大间题,即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问题,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问题,音乐的功能问题等,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用嵇康的话说,就是“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声无哀乐论》反映出主张音乐脱离封建政治功利的音乐思想与主张“礼乐刑政”并举的官方音乐思想,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音乐美学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之一。

3. 童心说

【答案】童心说是明代思想家李费提出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费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费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 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4. 辛派词人

【答案】辛派词人是指南宋时期受辛弃疾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个诗词流派。其成员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辛弃疾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的传统,把爱国激情与豪壮的英雄本色诸如词中,以其丰富深刻的内容与豪放劲健的风格感染了同一代词人,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豪放词风,意象宏大肆意、风格雄豪悲壮、意境慷慨激昂,以抗敌爱国、感抚时事为主要创作内容,使词更进一步散文化、议论化,但不如辛词蕴藉。

5. 套数

【答案】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它是山宋、金时期的诸宫调发展而来的散曲中的一种。散

曲分为套数与小令,套数又称“散套”,或者“大令”,小令一般字数较少,对于韵律要求相对宽泛,而套数的字数较多,韵律也很有讲究。它的特点是把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连缀在一起,少则数首。多则十几首,甚至几十首,构成一个庞大的整体。这些连缀的曲子根据需要在同一宫调中进行选择,但需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而且一韵到底,且末了都用“煞调”和“尾声”结束。

6. 新乐府

【答案】新乐府是指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因其用新题写时事,不依谱,不入乐,体制上与古乐府不同,故称。新乐府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以及杜甫以乐府写时事,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创作方法,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为务,不少作品堪称优秀,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然而因其“系于意不系于文”,有时不免径质直切,影响了情韵之美的实现。

7. 赋、比、兴

【答案】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是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比”是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兴”是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8. 原道

【答案】《原道》是唐代韩愈政治思想和哲学理论的代表作。收入《韩昌黎集》杂著部。全文中心是反对佛老,发挥儒家正统思想。认为唯有孔孟之道是“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的治世良方; 老子“去仁与义”、佛教“灭其天常”都与封建伦理纲常相违背,应当坚决禁绝。以仁义为“道”的内容,第一次提出儒家的道统说,认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二、简答题

9. 评述明代小品文。

【答案】(1)明代小品文总论

①小品文的源起

小品文源远流长,“小品”一词始见于晋代,作为一种文体,它兴盛于明代。明人的小品文观念奠定了后代小品文观念的基础,其创作风格也深刻地影响着后人。小品文从无一席之地到受到人们的追捧,是明代文学先驱们赋予小品文以精神魂魄,使其名正言顺,并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

②小品文的特点

小品文体制虽短小精练,但体裁上则不拘一格,序、记、跋、传、铭、赞、尺版等文体都可适用。当时文人的欣赏视线从往日庄重古板的“高文大册”,转移到了轻俊灵巧而有情韵的“小文小说”,从而扩大了小品欣赏的读者群和创作的数量,一些小品文的选本和以小品命名的文集也随之出现。

(2)明代小品文的发展过程

①明初小品文

明初小品文以宋镰、刘基为代表。宋镰的《龙门子凝道记》、《燕书》和刘基的《郁离子》继承了柳宗元寓言小品的传统,针贬时弊,揭露黑暗,锋利遒劲而又蕴含深沉,但他们这些作品大都是元末写的,明代开国以后就很少写“光芒卒不可掩”的寓言作品了。明初写寓言小品的作家还有贝琼、方孝孺、薛暄等,但因明初屡兴文字狱,寓言小品文也失去了它应有的锐利锋芒。

②明代中期

归有光如叙家常的小品对明代中后期的小品作家影响匪浅,但当时小品文还没形成气候,像祝允明、唐寅、文微明等人只是偶尔为之,并非自觉创作。

③明代后期

随着文学解放思潮的蓬勃兴起,晚明的小品文也形成了浩大的声势,文学先驱们有意创导,有理论指导,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作家队伍,有李赞、二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徐渭、张岱、屠隆、汤显祖、陈继儒、赵南星、李日华,锤惺、王思任、冯梦龙等等,他们的小品文风格各异、体裁多样,在小品文这块艺苑中竞相争奇吐艳,并带动了整个文坛风气的改变。

④晚明小品文

晚明学者借用佛教中“小品”一词命名篇幅短小的艺术性散文,他们不仅在小品文的创作上取得了杰出成就,将其发展为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的明代文学成就的标志,且总结出小品文与正统文学在写作动机上的“一晌之欢”与“千秋之志”的区别,在创作目的上“自娱娱人”与“明教载道”的不同,并指出其小中见大、寸瑜胜尺瑕的审美特点。

(3)晚明小品文的特点

①生活化、个人化的内容题材

晚明小品文内容题材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不少作家喜欢在文章中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状貌及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公安派袁氏三兄弟的作品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对个人游赏生活的投入和乐于在作品中给予表现,从另一个方面增强了晚明文人在生活中捕捉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了游赏小品的艺术价值,特别是一些表现自然美景与赏玩情怀的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更趋雅致、自然。在表现生活化、个人化J 清调的游赏之作中,张岱的《西湖七月半》尤为出色,文章属追忆之作,借摹绘西湖游人情态,烘托繁丽热闹的生活气氛,刻画可谓生动传神,细致入微,层层的白描文字中夹杂着作者醉恋于昔日“繁华靡丽”生活的怀旧情绪。

②率真直露的风格特征

晚明小品文的另一个特点是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不论是描写个人口常生活,表达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