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郑州大学435保险专业基础之微观经济学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微观经济学

【答案】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对称,主要以家庭、厂商(企业)和市场等单个经济主体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以市场经济中各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规律作为考查对象,研究单个生产者或企业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商品和劳务以获取最大利润,以及单个消费者或家庭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货币收入购买商品和劳务以获取最大满足的学科。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

微观经济学采用个量分析法,个量是指与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相适应的经济变量,如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利润,某一商品的需求量、供给量、效用和价格等。微观经济学在分析这些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假设总量固定不变,又被称为个量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消费理论或需求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理论、要素价格或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等。由于这些理论均涉及市场经济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因而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市场经济学。

2. 帕累托改进

【答案】如果对既定资源配置的状态予以改变,而这种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好,同时其他任何人的境况没有因此变坏,则认为这种变化增加了社会福利,或称帕累托改进。利用帕累托标准和帕累托改进,可以定义最优资源配置,即如果对于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都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下,任意改变都小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其他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3. 纳什均衡与帕累托最优境界

【答案】纳什均衡是指参与人的这样一种策略组合,在该策略组合上,任何参与人单独改变策略都不会得到好处。在这一策略集中,每一个博弈者都确信,在给定竞争对手策略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好的策略。也就是说,给定其他人的策略,任何个人都没有积极性去选择其他策略,从而没有人有积极性去打破这个均衡。

帕累托最优也称为帕累托最适度、帕累托最佳状态或帕累托最优原则等,是现代西方福利经济学中讨论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的理论。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

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纳什均衡与帕累托最优都揭示了市场配置的状态,但角度不同纳什均衡是从博弈论角度考虑,帕累托最优则从整个资源配置角度考虑。纳什均衡不一定是帕累托最优,社会最优解往往不是纳什均衡解。

4. 规模不经济(diseconomies of scale)

【答案】规模小经济(diseconomies of scale )是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规模经济是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规模不经济可以表示为厂商成本增加的倍数大于产量增加的倍数,因而长期平均成本上升。规模经济可以表示为厂商成本增加的倍数小于产量增加的倍数,因而长期平均成本下降。正是由于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作用,决定了长期平均成本曲线表现出U 形特征。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都是由厂商改变企业生产规模所引起的,也称为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

5. 消费者剩余

【答案】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由于消费者消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也是不同的。但是,消费者在市场上所面临的同种商品的价格往往却是相同的,这样,消费者为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和他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就会有一定的差额,这一差额就构成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可以用图来表示。

消费者剩余

d 如图所示,反需求函数p =f(Q )表示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消费

者剩余可以用消费者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线以上的面积来表示,即图中的阴影部分面积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主观心理评价,它反映消费者通过购买和消费商品所感受到的状态的改善。因此,消费者剩余通常被用来度量和分析社会福利问题。

二、简答题

6. 假设原来是完全竟争的许多厂商合并为一个纯粹垄断者,又假设该垄断者使用原有各厂商的厂房设备和生产技术,并且市场对该行业产品的需求状况没有发生变化。垄断者使用的可变生产要素的数量,为什么不是原有各厂商使用的要素之和?

【答案】(l )在产品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该行业各个厂商对可变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由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VMP 曲线来表示,该行业对可变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则由考虑了外部效应的各厂商的需求曲线在水平方向(数量轴)加总而成。这里的外部效应是指:当行业内所有厂商针对要素价格的下跌(上涨)而同时增加(减少)对该要素的需求量,以便通过增加(减少)产销量来

,进而导致各厂商的增加利润时,所有厂商产量的增加(减少)会引起产品销售价格下降(上升)

V 弄护曲线左移(右移)以及对可变要素相应需求量的变化。

(2)假设该行业所有完全竞争的厂商合并为一个纯粹垄断者,此时该垄断者,即该行业(该纯粹垄断者就代表了该行业)对可变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将不再是原来所有完全竞争厂商考虑了外部效应的需求曲线相加之和,而是由可变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来表示。因为在产品市场纯粹垄断的条件下,产品的销售价格不再固定不变,而是随销售量的增加而下降,因而边际收益不等于产品价格且总是小于产品价格,大化,

该垄断者必须使用满足就不等于。为了实现利润最的可变要素投入量,它对可变投入要素的需求曲线便只能由要素的MRP 曲线来表示,而不能简单地将原有各个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即VMP 曲线)相加而成。换句话说,该垄断者使用的可变生产要素的数量,不再是原有各个厂商使用的要素之和。

7. 如何从价格—消费曲线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答案】价格—消费曲线是指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如图(a )所示,从价格一消费曲线的推导可以看出,价格一消费曲线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商品1的价格与商品1的需求量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这就是:在均衡点E 1处,商品1的价格为P 1,则1商品1的需求量为X 1。在均衡点E 2处,商品1的价格由P 1下降为P 1,则商品1的需求量由X 1112

2232

31增加为X 1。在均衡点E 3处,商品1的价格进一步由P 1下降为P 1,则商品1的需求量由X 1再增加为X 1。根据商品1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这种对应关系,把每一个P 1数值和相应的均衡点

上的X 1数值绘制在商品的价格一数量坐标图上,便可以得到图(b )中的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在图(b )中,横轴表示商品1的数量X 1,纵轴表示商品1的价格P 1。图(b )中需求曲线X 1=f(P 1)上的a , b 和c 点分别和图(a )中的价格一消费曲线上的均衡点E 1, E 2和E 3相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