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宁夏大学人文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近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廷寄
【答案】廷寄是清代公文传送制度之一。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后逐渐形成。朝廷给各省高级官员的谕旨,交由内阁传抄者,称为明发;凡属机要文书,不便由内阁明发者,则由军机大臣专办,盖军机处印密封,上书“军机大臣字寄某官开拆”或“传谕某官开拆”字样,用四百里或六百里文书递送各省,称为廷寄。清末,廷寄改由电报拍发,故称电寄。
2. 谘议局
【答案】谘议局是清政府在预备立宪期间设立的地方咨议机关。1908年,清政府颁布《各省
,于1909年10月在各省正式成立谘议局。谘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谘议局有权议决本省行政
兴革事件、预决算、税法、公债等。但决议事项须得到本省督抚同意方能生效,实际上只有建议权,不能监督地方行政。
3. 百团大战
【答案】百团大战是指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对华北日军发动的一次反扫荡战役。1939年以来,日军在华北地区大力推行“治安肃正计划”,实施“囚笼政策”。尤其在横贯太行山、连接太原至石家庄的正太铁路线上,日军在沿线的大小城镇、车站、桥梁、隧道附近密布据点,阻断了八路军总部和129师活动的太行抗日根据地间的联系。1939年8月至次年1月,彭德怀率领八路军104个团在正太路打击日军,摧毁正太路等华北主要铁路、公路交通线,发动来源、灵丘战役,榆社、辽县战役,占领了榆社,反击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百团大战打破了敌人对根据地的分割、封锁,对巩固和扩大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振奋了全国的抗日士气。
4. 《望厦条约》
,是1844年7月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项【答案】《望厦条约》原名《中美五口贸易章程》
不平等条约。地点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中美双方代表分别是两广总督耆英和公使顾盛。条约共三十四款,并附有《海关税则》。主要内容:除割地、赔款外,美国拥有英国在《南京条约》及其附约中所取得的全部特权;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美国兵船可以自由行驶中国领海巡查贸易;美国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租地设立医院、教堂等。该条约成为后来中法《黄埔条约》及其他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范本。
5. 圣库制度
【答案】圣库制度是指清代太平天国实行的一种分配制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初期,宣布“凡物皆天赐来,不须钱买”,下令没收商贾的私人资本货物,废除了商业贸易,在天京水西门灯笼巷
设立“天朝圣库”,总管天朝公共财物。规定个人一切财产及战利品皆应上缴圣库,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由圣库供给。凡私藏金一两、银五两者,一经查出,金银没官,人即治罪。后因天京城内各种生活物资严重匮乏,太平天国开办了官营商业。
6. 《湘江评论》
【答案】《湘江评论》是1919年7月,毛泽东在湖南主编的一份刊物,以湖南学生联合会名义出版,该刊物是为湖南各阶层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服务。以引导民众放眼世界、改造中国为宗旨,以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政治,歌颂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毛泽东在该刊物上发表《民众的大联合》等一系列文章,号召人民大众要联合起来,敢于斗争,争取胜利,受到进步人士的欢迎,遭到反动军阀的镇压。1918年8月,《湘江评论》被军阀张敬尧查封。
7. 帝后党争
【答案】帝后党争是指清末以光绪帝为中心的帝党与以慈禧太后为中心的后党之争。帝党主要成员有翁同稣、孙家鼐等人,后党主要有李鸿章、荣禄等人。两党在甲午战争时就主战还是主和,戊戌变法时就支持还是压制改革,进行了激烈的斗争。1898年,后党发动戊戌政变,幽禁光绪帝,捕杀维新变法人士,帝后党争以慈禧太后重新揽权而结束。
8. 共进会
【答案】共进会是1907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的中国革命团体。主要领导者有焦达峰、孙武等。共进会以同盟会的纲领为纲领,但将“平均地权”改为“平均人权”,主张以长江流域为中心开展革命运动。1911年的广州起义和四川保路风潮,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9月24日,共进会和文学社正式联合成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构,于10月10日晚发动了武昌起义。
9. 《中国之命运》
【答案】《中国之命运》是蒋介石在抗日战争时期所著,并于1943年3月发表,是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的理论依据。《中国之命运》公开提出反对共产主义和自由主义,暗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新式封建与变相军阀”,该书比较完整地表述了蒋介石集团的立场、观点及内外政策。《中国之命运》也是蒋介石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新一轮反共的舆论准备。蒋在《中国之命运》中提出心理、伦理、社会、政治、经济五项建设,并在书中重复了对力行哲学的叙述,认为此哲学为革命建国的根本问题。《中国之命运》是是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的宣言书,也是中国法西斯主义的代表作。
10.拜上帝会
【答案】拜上帝会又称拜上帝教,是清代洪秀全、冯云山创立的宗教形式的农民斗争组织。1843年,洪秀全从《劝世良言》中吸取一些基督教教义,与冯云山、洪仁矸在广东花县创立拜上帝会。后冯云山在广西桂平紫荆山区贫苦农民中发展会员两三千人。与此同时,洪秀全回花县写
作《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文献,进一步完善理论,提出上帝是唯一真神,人人应该敬拜;不拜邪神,不行恶事。主张天下男女尽是兄弟姊妹,要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1851年1月1日举行金田起义。在整个太平天国时期,都以拜上帝教为思想武器,进行宣传组织工作。后随太平天国失败而消亡。
11.魏源
【答案】魏源(1794~1857), 字默深,湖南邵阳人,1844年中进士。1814年,到京师学习
,后与龚自珍齐名。曾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延聘,编辑《皇朝经世文编》,又助两江《公羊春秋》
总督陶澍、江苏巡抚林则徐筹议漕运、水利、盐政诸事。他讲求经世致用,批判了在当时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宋学和汉学。鸦片战争前,主张严禁鸦片输入,认为鸦片贸易是使中国民穷财尽的重要原因;鸦片战争时,参与浙东抗英斗争。《南京条约》订立后,他为了与当时军事上的颓势相
,历述清王朝过去武功上的胜利。他根据《四洲志》及其他中外文献资料,对照,撰写了《圣武记》
,对各国历史、地理及中国应采取的对外政策进行了综述。编写成《海国图志》《海国图志》传人
日本后,对日本的学术和政治也产生过不小的影响。魏源主张变法革新,提出了著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认为学习西方,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养兵练兵之法,也应当着手建立近代工业,他还介绍和评说了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魏源的这种思想和主张是难能可贵的,对以后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12.金田起义
【答案】金田起义是1851年由洪秀全领导的一次反抗清军的起义,它标志着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开始。创立“拜上帝会”后的洪秀全和教首冯云山到广西山区传教,发动群众。1849年前后,广西连年发生灾荒,农民纷纷起来反抗。经过积极的酝酿和准备,在洪秀全认为起义的条件已经成熟的情况下,他命令各地会众到桂平县金田村集中,按军事编制建立了一支队伍,与清军展开斗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众在金田宣布起义,洪秀全称天王,建号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始。
二、论述题
13.清末新政的内容和意义。
【答案】(1)新政的内容:《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进一步买办化,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共管中国的工具。面对内忧外患,为维护统治,清政府于1901~1905年推行新政。主要内容:
①政治机构改革。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1901年,清政府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1903年9月和12月,先后在中央设立商部和学部。此外还整饬吏治,停捐纳、陋规等。
②编练新军和举办警政。1901年,清政府谕令各省逐渐裁汰旧式的绿营、防勇,编练新军。1903年,中央设练兵处,各省设督练公所。1904年,制定有关新军的章程,将陆军分常备军、续备军和后备军三等。1905年,统一全国新军的番号,计划全国编为36镇。1902年起,袁世凯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