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620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土壤自然剖面包括哪些基本层次? 各层次的特点如何?

【答案】土壤自然剖面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层次:

(1)O 层(覆盖层)。

特点:一般森林土壤常有这一层,草原土壤这一层很薄或不明显;

(2)A 层(淋溶层)。

特点:这一层常发生水溶性物质向下淋溶作用,这一层中生物活动旺盛,进行着强烈的有机质转化和积累作用;

(3)B 层(沉积层)。

特点:该层沉积着自A 层淋溶下来的物质,所以称为沉积层。B 层因积累着淋溶层淋溶下来的粘细物质,所以质地较为粘重。颜色一般为棕色或红棕色。

(4)C 层(母质层)。

(5)R 层(母岩层)。C 层和R 层的特点:严格来讲母质层和母岩层不属于土壤发生层,因为他们的特性并非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它仅作为土壤剖面的一个重要成分而列出。

2. 径流形成过程中包括哪些子过程,它们各有何特征?

【答案】径流形成过程是指流域内自降雨开始到水量流出河流出口断面的整个物理过程。该过程是大气降水和流域自然地理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其形成过程和各自特征包括:

(1)停蓄阶段

降水落到流域内一部分被植物截留,另一部分被土壤吸收,经过下渗进入土壤和岩石孔隙中形成地下水。所以降水初期不能立即产生径流。降水量超过上述消耗而有余时,便在一些分散洼地停蓄起来。这种现象称为填洼。对于径流形成而言,停蓄阶段是一个耗损过程。

(2)漫流阶段植物截留和填洼都己达到饱和,降水量超过下渗量时,地表便开始出现沿天然

坡向流动的细小水流,即坡面漫流。坡面漫流逐渐扩大范围并分别流向不同的河槽,叫漫流阶段。

坡面漫流分为片流、沟流和壤中流三种形式,其中沟流是主要形式。

(3)河槽集流阶段

坡面漫流的水进入河道后沿河网向下游流动,使河流流量增加,叫做河槽集流。河槽集流阶段大部分河水流出河日,小部分渗入河谷堆积物补给地下水。

3. 简述河流补给的形式与特点。

【答案】河流水量补给是河流的重要水文特征之一。它决定了河流水量的多寡和年内分配情势。了解补给特征,有助于了解河流的水情特征和变化规律。降水、冰川积雪融水、地下水、湖泊和沼泽都可以构成河流的水源。不同地区的河流从各种水源中得到的水量不同;即使同一条河流,不同季节的补给形式也不一样。这种差别主要是由流域的气候条件决定的,同时也与下垫面性质和结构有关。

(1)降水补给

雨水是全球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补给来源。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水量及其变化与流域的降水量及其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国广大地区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的河流,降水补给占绝对优势。我国河流年径流量降水补给约占70。河流水量与降水量分布一样,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河流多在夏秋两季发生洪水,也与降水集中于夏秋两季有关。

(2)融水补给

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水量及其变化与流域的积雪量和气温变化有关。河流在春季气温回升时,因积雪融化而形成春汛。春季气温和太阳辐射水量变化不大,所以春汛出现的时间较为稳定,变化也较有规律。我国东北地区有的河流融水补给占全年水量的20%,松花江、辽河、黄河的融水补给可以形成不太突出的春汛。西北山区中山带的积雪及河冰融水,是山下绿洲春耕用水的主要来源。高山冰川融水补给时间略迟,常和雨水一起形成夏季洪峰。

(3)地下水补给

河流从地下所获得的水量补给,称地下水补给。地下水是河流较经常的水源。地下水补给具有稳定和均匀两大特点。深层地下水因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小,其补给通常没有季节变化,浅层地下水补给状况则视地下水与河流之间有无水力联系而定。

(4)湖泊与沼泽水补给

湖泊、沼泽水补给量的大小和变化,取决于湖泊和沼泽对水量的调节作用。湖泊面积愈大水量愈多,调节作用愈显著。湖泊沼泽补给的河流水量变化缓慢而且稳定。

(5)人工补给

从水量多的河流、湖泊中,把水引入水量缺乏的河流,向河流中排放废水等,都属于人工补给范围。

4. 何谓洪水和枯水? 它们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何影响?

【答案】(1)河流有明显的时间变化。由于大气降水量有年际变化,河川径流也有年际变化。洪水和枯水是河川径流两个重要的特征值。

①洪水的定义:

洪水是指短时间大量降水在河槽内形成的特大径流。洪水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降雨量;二是水流量,水流量的多少与森林的多寡与之直接相关。洪水的形成与暴雨的特性、流域特性、河槽特性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系。

②枯水的定义:

枯水是指缺少地表径流,河槽水位下降甚至枯竭(断流)的现象。枯水期间河川径流主要靠地下水补给,出现一年中最小的流量。

(2)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河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世界古代文明,还是当今地区经济的发展多与河流有密切关系,因为它不仅提供人类所需要的淡水资源,而且还提供灌溉、航运、发电之利。当然,洪水泛滥也给人类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5. 什么是土壤肥力? 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途径有哪些?

【答案】(1)土壤肥力的定义: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反映土壤肥沃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土壤的综合属性和基本功能,它不仅反映了土壤系统本身的物质成分、结构和土体构型,以及土壤各种过程和性质,同时也反映了与土壤系统相联系的外界环境条件。

(2)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途径:

①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防止肥力衰退与土壤治理相结合,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基本原则。

②具体措施包括:增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和合理施用肥料;对于低产土壤,要借助化学改良剂和灌溉等手段进行改良;要进行合理的耕作和轮作,防止养分缺失、水分失调,防止土壤受金属、农药以及其他污染物污染;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林牧布局;防止水土流失、风蚀、次生盐渍化、沙漠化和沼泽化等各种退化现象发生,保护森林、草原,维护生态平衡。

6.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组成。

【答案】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1)生态系统的结构

任一生态系统都必须凭借一定的结构实现其功能,结构影响功能的效果,所以结构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除形态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外,最重要的是由食物或营养关系形成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

①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以生产者植物为起点,一些生物有机体通过食物的关系彼此联结而形成的一个能量与物质流通的系列即为食物链,如草一兔一狐狸。受能量传递效率的限制,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能量大约要损失90%, 使食物链不可能太长,一般仅由3~5个环节构成。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更复杂的营养结构的一个组成单元。

②食物网

自然界生物间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并不像食物链所表达的那样简单。实际上一个生态系统中常常生活着许多不同的植物和动物,它们使若干个食物链同时存在,这些食物链上的一些动物常常既吃植物又吃其他几种动物,而它本身又可能被不同的消费者所食。各个食物链彼此交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