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自然地理学之自然地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海洋岛
【答案】海洋岛是指面积比大陆岛小,与大陆在地质构造上没有直接联系,从来不是大陆的一部分的岛屿。海洋岛又可按成因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两类:①火山岛,火山岛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②珊瑚岛,由珊瑚礁构成的岩石岛。
2. 土壤剖面
【答案】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形态的土壤剖面,因此,土壤剖面可以表示土壤的外部特征,包括土壤的若干发生层次、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等。土壤剖面深度一般在两米以内,通常由人工挖掘而成,供观察和研究土壤形态特征用;因修路、开矿或兴修水利设施时显露的土壤垂直断面称自然剖面。
3. 相对年代法(古生物地层法)
【答案】相对年代法是指依据地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地层剖面中的整合与不整合关系,标准古生物化石与生物群体进行对比等准则,确定某个地层或事件的相对年代的方法。此法虽能分清地质时间的先后,却不能确定其具体时间。
4.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答案】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是指水分能否被植物吸收利用及其利用的难易程度,能被吸收利用的水分称有效水,不能被吸收利用的水分称无效水。植物从一定体积的土壤中能吸收利用的水量,取决于土壤质地、导水性、土壤中实际含水量、根系的密度和吸水能力以及气象条件。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反映了土壤水分的数量和能量水平,也反映了土壤水分的吸持和运动状态及被植物利用的难易程度。
5. 地壳
【答案】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界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其上层化学成分以氧、硅、铝为主,平均化学组成与花岗岩相似,称为花岗岩层,亦有人
;下层富含硅和镁,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称为玄武岩层,也有人称之为称之为“硅铝层”
“硅镁层”。在大陆和海洋均有分布,是连续圈层;两层以康拉德不连续面隔开,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km ,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海洋厚度较小。
6. 上层滞水
【答案】上层滞水是指包气带内局部隔水层之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其性质基本
与潜水相同,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通过蒸发或向隔水底板的边缘下渗排泄,受水文因素影响强烈,水质极易受到污染。它由雨水、融雪水等渗入时被局部隔水层阻滞而形成,消耗于蒸发
及沿隔水层边缘下渗,常分布于砂层中的粘土夹层之上和石灰岩中溶洞底部有粘性土充填的部位。
7. 气候系统
【答案】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它由大气、海洋、陆地表面、冰雪覆盖层和生物圈五个部分组成。太阳辐射是其主要能源,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气候系统内部产生一系列的复杂过程,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通过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紧密地联结成一个开放系统。气候系统中发生的重要过程是气候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是气候系统表现出高度非线性的根本原因。
8. 流水作用
【答案】流水作用是指流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进行侵蚀,对地表松散物质和它侵蚀的物质以及水溶解的物质进行搬运,最后由于流水动能的减弱又使其搬运物质沉积下来的作用。一般可将其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①侵蚀作用是指水流掀起地表物质、破坏地表形态的作用;②搬运作用是指水流在流动中携带大量泥沙并推动河底砾石向前移动的作用;③堆积作用是指流水携带的泥沙,由于条件改变(如坡度变缓,流速变慢,水量减少和泥沙增多等)使流水搬运能力减弱而发生堆积的作用。对一种河流来说,在正常情况下,其上游多以侵蚀为主,下游以堆积为主。
二、分析题
9. 试述现代地理学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
【答案】现代地理学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有:
(1)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大,其影响也愈加显著。地理学应十分重视人文因素的影响及其反馈的研究,重视和发展与人文因素有关的分支学科,并促进其与自然地理学各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无论从地理学发展史、地理思维和社会实践看,统一的地理学或综合地理学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这种综合在地理学内部表现为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相互渗透,重大的自然地理过程纳入了人类活动因素的驱动力研究,而人文地理研究也将资源环境作为作用因素和决策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
(2)深化微观研究,探究地理事物的成因和变化机理
地理学微观研究的深化主要表现在由静态、类型和结构的研究转变向动态、过程和机理的研究以及进一步的动态监侧、优势调控和预测预报等。自然地理侧重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的研究,人文地理侧重经济、文化和社会过程的探讨。
(3)进一步拓展地理学的应用研究领域
20世纪80年代以前,地理学的决策支持研究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农业发展、工业的资源开发和利用、重大项目的选址、区划和区域规划领域。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灾害防治、城市和农村发展等问题成为地理学应用研究的热点,3S 技术应用产业化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有力地增强了地理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4)研究方法和技术的现代化
地理学经历了从个别地理知识的记载到地理现象的归纳解释,从定性的文字措述到定量化揭示地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过程,从最初的多元统计与线性规划的应用,到后来系统科学、灰色描述、模拟实验在人地相互关系、自然过程模拟、社会发展因子相关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到今天对地观测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卫星网络通讯技术的建立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地理研究的效率和质量。现代地理学也正在从经验科学走向实验科学。
10.试述生物群落发生的进程。
【答案】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一般将生物群落发生的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1)裸地形成。没有植物生长的地面称为裸地,它是群落形成的最初条件。裸地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类;地形、气候、动物牧食和人类活动。裸地的共同特征是环境条件比较极端,或者潮湿,或者十燥,常常盐渍化程度严重等。原生裸地的条件比次生裸地更为严酷,一般群落形成的速度比次生裸地缓慢。
(2)物种传播。群落形成过程中物种不断增加,主要表现在物种向群落内的扩散过程。物种扩散有被动扩散和主动扩散两种类型。植物主要以被动形式扩散,主要依靠风力传播。被动扩散的动力还有水、人和动物的活动。有些植物的繁殖体具有钩、刺、芒、孰液,可以依附在动物体上传播,有的则具有坚硬外壳,靠动物吞食后到处扩散。主动扩散一般针对动物而言。为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动物总是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不断地向新的区域扩散,如飞行和徊游。有些植物的繁殖体也能进行主动扩散,有些植物则依靠根茎向外蔓延。
(3)物种定居。生物扩散到一个新区后,定居成功的可能性和扩散即离及对新区域环境的适应程度有关。最迅速定居成功的是扩散力很强、对环境条件忍受幅度大的物种。先锋物种有开拓新区的能力。在原生裸地最初形成的只能是地衣群落。而在次生裸地,一般最早形成苔醉群落或杂草群落。随先锋植物进入新区的还有昆虫、瞒类等开拓性动物。
综上所述可知,生物群落的发生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上一个阶段为下一个阶段打下基础,下一个阶段是上一个阶段发展的结果。
11.谈谈综合自然区划方法。
【答案】(1)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是为了贯彻地域分异规律。但要使这些原则得以贯彻,又必须有相应具体方法来保证。1959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不仅确定了原则,而且确定了相应的方法:
①为了贯彻发生统一性原则,采用古地理法;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