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西大学外国教育史(跨学科考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辨析题
1. 德育论是凯洛夫《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凯洛夫是苏联著名教育家,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苏维埃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主编的教育著作有((教育学》。
(1)教学论是凯洛夫《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主要讨论了很多问题:①教学过程问题; ②教养和教学的内容; ③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 ④教学方法; ⑤对学生知识的检查和评定等问题。
(2)根据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凯洛夫提出了五条指导教学工作的原则:①直观性原则; ②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 ③巩固性原则; ④系统性与连贯性原则; ⑤通俗性与可接受性原则。凯洛夫提出的五项教学原则,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学习教材,牢固地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与技巧,以便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总结
凯洛夫的《教育学》建构了较完整的“教学论”体系,代表了苏联教育理论建设的一个阶段。他的教育学思想体系不仅对苏联教育的发展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的教育学也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2. 美国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中要求加强中学五门“新基础课”的教学,中学必须开设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课程。
【答案】(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主要内容有: (2)1958年9月2日,美国总统亲自批准颁布了《国防教育法》
①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即“新三艺”)的教学;
②加强职业技术教育,要求各地区设立职业技术教育领导机构,有计划地开办职业技术训练;
,鼓励有才能的学生完成中等教育,攻读考入高等教育机构所必需的课程③强调“天才教育”
并升入该类机构;
④增拨大量教育经费。该法案规定,从1959年到1962年,由联邦政府拨款八亿多美元作为对各级学校的财政援助。
(3)综上所述,美国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中是要求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即“新三艺”)的教学。而1983年的《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中,要求加强中学五门“新基础课”的教学,中学必须开设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课程,认为这些课程构成了现代课程的核心。
3. 耶稣会的教育活动具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取得了很大成功,是教育史上一个不小的进步。
【答案】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
耶稣会教育作为天主教改革的成果,有其独特之处,它给天主教的教育带来进步,但是它是逆历史潮流的。
(1)积极影响
①耶稣会是宗教改革的产物,其创始人罗耀拉常重视教育,并把力量放在中、高等教育上。耶稣会教育的特点就是用人文主义精神来改革学校和教学。
②耶稣会集中全力于中等和高等教育方面而不重视初等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耶稣会教育的教学内容也依据中、高等的区别很不相同:中等教育以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文法、古典文学等人文学科为主; 高等教育则主要是哲学和神学。
③耶稣会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组织管理模式,高水平的师资也是耶稣会学校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耶稣会十分重视师资的培养和训练,其教师均受过宗教、知识及教育教学方法三个方面的训练。
④耶稣会的教学方法也富有成效,采用了寄宿制和全日制。学生依成绩分班,采取班级授课方式,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讲授、阅读、写作、背诵、辩论、练习等多种方式,学校提倡温和纪律、爱的管理,强调师生间的亲密关系,很少使用体罚。
(2)消极影响
不管它的制度、方法多么完善,组织管理多么周密,师资水平多么高,这些都服从于一个目的——企图重建教皇和天主教会对欧洲的统治,这一目的是逆历史潮流的。
二、简答题
4. 简要介绍终身教育的主张。
【答案】(1)在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中,终身教育是一种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理论。20世纪60年代中期产生于法国。60年代后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终身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成人教育理论家和活动家朗格郎。
(2)终身教育的主要理论包括三个方面:
①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的需要。在终身教育家看来,教育是贯穿人的整个一生以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并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一个人如果不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那他肯定就要落后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
②终身教育没有固定的内容和方法,任务是学会学习,即养成学习的习惯和获得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更好地应付新的挑战。要做到终身学习,首先要打破学习的封闭办学模式,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使人的发展在空间上具有联系性。从纵向的角度看,就是要求教育根据人的生理水平和实际,实现人生不同发展阶段教育之间的连贯,即要求人的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和学校后教育三者之间建立相应的联系以形成上下一贯的纵向教育系统。
③终身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它对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和建立学习化社会有积极意义,
他要求整个社会从学历社会向学习社会转变; 从“封闭型”学校教育向“开放型”学校教育转变; 从以学校为中心向综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职能转变。终身学习对个人是实现教育的连续性,对社会是建立一种上下、老幼都学习,保持社会活力的教育体制。
(3)终身教育模式的确立也有助于冲破传统学校的僵化体制,从而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学校将成为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教育和文化中心,而不再是与现实生活隔绝、只供一部分人使用的封闭区域。总之,按照“终身教育”的设想,从学校毕业将不再被看做教育的终结,而是新教育的开始。
5. 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教育改革。
【答案】(1)“二战”结束后,日本进行了大规模的学校改革,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
①《教育基本法》的主要内容有:
a. 确定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和平的公民及社会的建设者;
b. 全体国民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尊重学术自由,培养国民的理智;
c. 公立学校禁止宗教教育;
d. 教育机会均等,男女同校;
e. 尊重教师,提高教师的地位等。
②《学校教育法》是《教育基本法》的具体化。其主要内容有:
a. 废除中央集权制,实行地方分权;
b. 采取“六三三四”单轨学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c. 高中以实施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为目的;
d. 将原来的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统一成为单一类型的大学等。
《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的颁布,否定了战时军国主义教育政策,为战后日本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2)进入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教育改革。1971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综合扩充、整顿的基本措施》的咨询报告,对于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的改革影响较大,成为日本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日本继明治初期和战后初期两次重大改革之后的“第三次教育改革”的主要依据。1977年,日本文部省颁布了《关于改善中小学教学计划的标准》和《小学初中教学大纲》。1978年,又颁布了《高中教学大纲》。
,1987年,(3)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教育改革。1984年,日本成立了“临时教育审议会”
,日本文部省成立了“教育改革推进本部”二者成为推进日本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领导机构。
其中“临时教育审议会”1987年的咨询报告最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提出教育改革应重视个性的原则、国际化的原则、信息化的原则和向终身教育体制过渡的原则。“临时教育审议会”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建议,其中主要有完善终身教育体制; 改革中小学教育体制,强调按照灵活、多样、柔性化的观点改革学制; 加强道德教育和体育; 推进高等教育和师资培训等内容。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