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佳木斯大学80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答案】(1)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组织群众、带领群众进行革命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2)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
①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是群众路线的灵魂,是我们党的核心价值,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认识和处理党与群众关系中最基础、最关键、最重要的根本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机关和全体党员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体现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上,而且要体现在党的干部和普通党员的思想行动中。因此,一切为了群众,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决策办事的根本依据,是处理党与群众关系的出发点和归宿。
②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基本途径,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证明,我们党正是依靠发动群众,进行人民战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同样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也是人民群众。过去搞革命我们依靠人民群众,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要依靠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的必然要求。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对各级党委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是破解发展难题、开创发展新局面的关键。
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从群众中来,指领导者要深入到群众中去,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贯彻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形成符合群众需要的意见,通过必要的决策程序,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到群众中去,就是带着党的政策和主张回到群众中去,进行宣传解释,使之为群众所掌握,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同时,也检验并改进不符合实际和群众需要的部分。必须强调的是,由于实践和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必须多次进行,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2.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是什么?
【答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取得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但文化体制改革成果还不够稳固,一些制约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后和问
题还比较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是:
(1)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答案】(1)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①我国社会己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在这里,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一个科学概念,才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住我国的基本国情。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己经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己经确立,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程度还比较低,因而具有以下特征: ①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②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③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④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⑤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⑥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⑦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⑧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⑨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4.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答案】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原因有: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①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这是在中国处于历史转折关头作出的战略抉择,具有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
a. 国内环境方面,“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灾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政治局面处于混乱状态; 经济停滞不前甚至濒临崩溃边缘,人民饱受物资短缺之
苦、生活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乱久思治,穷则思变。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当时的严重局势,成为人心所向。
b. 国际环境方面,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使党和人民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和奋起直追的紧迫感。要赶上时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是唯一的出路。与此同时,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要和平、求发展逐步成为世界潮流,世界大战短期内打不起来,中国争取一个长期和平发展环境是可能的,这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②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3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
(2)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改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它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己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30多年来,党带领人民锐意改革,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为生产力发展扫清障碍,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都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都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的最重要的成果,改革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5.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及其确立这一任务的依据。
【答案】(1)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曾经提出,群众性大规模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已经过去,我们的任务是搞文化革命、技术革命,向自然界开战。党的八大在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后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但是后来由于党的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的不断发展,“以阶级斗争为纲”取代了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2)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