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618教育学基础综合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辨析题
1. 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方法。
【答案】此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教学模式是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且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是对各种教学法及其理论依据和结构所作的纲要式的描述。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五个因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教学模式是一种结构框架,它从宏观上把握了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 它也是一种活动程序,具有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2)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所采用的方式,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教学方法一般都是按照教学活动的外部形态区分来命名的,如讲授、谈话、演示、练习、讨论、实习等,都体现一种教学活动,具有独特的教学功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来代替。
(3)教学模式具有概括化、理论化的特点,教学方法则具有具体的、可操作的特点。通常情况下,教学方法侧重于实践,而教学模式侧重于理论。教学模式包含了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等,属于较高层次。因此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同起来是错误的。
2. 课程即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具体理由如下:
(1)课程是受教育者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的。
(2)课程不仅包括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还包括学校有目的地开展的各种活动,以及学校内其他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潜在的教育影响。课程不但包括对教学内容的规范,而且包括对教学进程的规范。
3. 孔子私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典籍教授弟子这就是“六艺”教育。
【答案】错误。
“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是西周时期主要教育内容。
(1)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礼仪。
(2)乐:类似综合艺术课,乐的内容很广,形式多样。
(3)射:是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的年龄,就要接受正规教育,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称。
(4)御:是驾车,驾车要沉稳、敏捷、熟练,并能随时配合射手,创造有利的射击机会,所以驾车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5)书:指书写文字,西周的书写工具是刀笔、竹木,字体为大篆。
(6)数:是指计算、算法。
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因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 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 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 既要符合利益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可供后世借鉴。
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吸收选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发展了“六艺”教育,创设了新学科,充实了教学的内容。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把所收集的历史文化
,即《诗》,作为教学材料,精心加以整理,编著成“六经”、《书》、《礼》、《易》、《乐》、《春秋》
用书,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六经”代表了先秦时期的一切文化知识领域,文化、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文学、教育等,作为历史材料,其价值无可比拟。而对中华民族性的影响,更为深刻。《六经》完全成书,并被立于学官,是在西汉时期,随着社会的变迁,思想的演进,诊解的不同,《六经》的地位越来越高,对封建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4. 理想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
【答案】错误。
(1)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两种角色之间的关系,这种职业关系同时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并且因为师生长期相处衍生出某种私人关系。现代社会提倡的是教学相长、民主平等、尊师爱生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理想的师生关系,关键既不在于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在于以学生为中心。
(2)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虽然在教育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冲击和变革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传统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实践证明这种师生关系会在教育上导致对学生的放任,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削弱。
(3)“理想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把教育实践的要求等同于师生关系的要求,根据现代社会强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得出构建理想的师生关系也同样要以学生为中心的结论,失之简单、机械。
二、简答题
5. 简述杜威的教育目的论。
【答案】(1)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 他所说的“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之外没有目的”实质上是对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的、外在的、终极性的教育目的的纠正。
(2)杜威认为,儿童的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外在的教育目的是对儿童发展的压制,应尊重
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3)杜威认为,教育具有社会性目的,那就是引导新生一代适应民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6. 《大学》在教育史上有什么意义?
【答案】《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是战国末至汉初儒家学者论述“礼”的著作汇编,是儒家学派分化后又趋融合的产物。《礼记》中有不少内容与教育有密切关系,还有一些篇章是直接记述或论述教育的,《大学》就是其中之一。自程朱之后,《大学》便从《礼记》中分立出来,成为“四书”之一,宋元以后的封建教育都以“四书”为基本教材。《大学》在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提出了大学教育的纲领
,教育《大学》中把大学教育的纲领概括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就是使人们先天的善性得到明复和发扬,这属于性善论的观点。善德既明就目的在于“明明德”
,并且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所谓“至善”是指“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要做“新民”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其实质就是“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
,这是对封建社会君臣父子等伦理纲常最明确的概括和表述,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基本上就是私”
贯彻这条纲领。
(2)《大学》确立了大学教育的程序
《大学》把大学教育的程序概括为八个条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根据大学教育的纲领,完成修己治人的教育目的的一套完整程序或步骤。按照儒家的观点,修己是治人的前提,治人是修己的目的,这就是封建教育的实质。
在八条日中,修身是中心环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为了修身,只有完成修身才能齐家,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是八条目的基础。宋明理学和陆王心学根据各自对格物致知的不同理解,在教育上产生了两人派别。宋明理学主张格万物、知天理; 陆王心学主张格吾心、知心性。一派强调读经书、道问学; 一派强调静省思、尊德性,两派主张对教育发展影响极大,这成为研究宋明以后教育思想的一个关键问题。
7. 简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科学教育运动发展的主要表现。
【答案】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科学教育运动发展的主要表现包括:
(1)提倡在学校中加强科学教育,这是科学的教育化趋势。主要包括:传授科学的知识、技能,学习和运用科学的方法,养成科学的态度。在这一方面,中外许多教育家都为此做出了贡献。1922年起,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陶行知主持开展了实际教育调查,以期改进中小学的科学教育。1923年,孟禄介绍美国科学教育家推士来华帮助发展科学教育。推士在华两年,先后调查10省24城市200多所学校,讲演200余次,并撰文提出改进中国科学教育的建议,给中国科学教育以一定的促进。
(2)提倡用科学的原理和力一法研究教育,开展教育工作,这是教育的科学化趋势。主要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