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文史哲研究院)617中国文学史(含现当代)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析下面两首曲辞的风格特点,并谈谈它们在杂剧中所起的作用。
(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 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唁。破曹的墙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带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答案】关汉卿的杂剧《单刀会》敷演三国时关羽应鲁肃邀请到江东赴宴的故事。在第四折,关羽单刀赴会,面对着滔滔江水,他唱出了脍炙人口的(新水令〕和(驻马听)。
(l )两首曲辞的风格特点
①沉雄壮丽
这两支曲子,豪雄盖世。关羽既视强敌如草芥,又同顾历史征程的惨烈悲凉。这里有嗟叹,有悲悯; 有实叙,有幻觉; 有历史沧桑之感,有澄清宇内之情。全曲既慷慨,又低回,真是思绪万千而又大气包举,颇有沉雄壮丽的史诗风韵。
②悲慨凛然
关汉卿在写关羽和鲁肃面对面交锋之前,先酣畅地让他敞露心曲,让“千里独行,五关斩将”的伟丈夫惨切地感叹战争,表明关羽是大仁大勇、希望消洱战争的英豪。单刀会上,甲士拥出,关羽揪定鲁肃,拍案而起,那“怒则跃匣铮铮而有声”的宝剑戛然响了三次,把关羽神威烘托得栩栩如生; 特别是当鲁肃喋喋不休地指责关羽失信时,关羽一针见血地指出,荆州这块土地,本来就是汉家基业,不存在归还孙吴的问题。这一番言辞,大义凛然,直使鲁肃口张舌结。
(2)两首曲辞在杂剧中所起的作用
①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
这两支曲子在关羽形象的刻画上独具匠心。在整个“赴会”过程中,剧作者凭借对壮阔景色的描绘和英雄性格的摹写以及对英雄豪迈情怀的抒发,三者交织,刻画出一个勇武非凡、胆略超群、智慧过人的关羽形象。
②有利于杂剧的情节安排
关汉卿采用欲急先缓、欲张先弛的方法,用两支曲子来写景抒情,巧妙地将叙事融于其间,使景、情、事达到有机的统一,充分展示出关羽藐视强敌、处惊不慌的豪迈气慨。
由此可见,曲辞在杂剧中起着丰富人物形象,使剧情舒缓有序的作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内容。曲辞的巧妙运用是剧作家的创作功力的表现,犹如锦上添花,使得杂剧叙事、写景、抒情有
机融合在一起。关汉卿的杂剧《单刀会》就是景、情、事浑然一体的艺术佳作。
2. 简述南北朝民歌的异同。
【答案】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在《杂曲歌辞》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 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有一小部分,共70首左右。《梁鼓角横吹曲》中的长篇叙事诗《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最为杰出的作品。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表现为以下几点:
(1)南北朝民歌的相同点
①自然质朴,通俗易懂
南北朝民歌有自然性、生活性的共性,都具有自然质朴,通俗易懂,多采用口语入诗,能反映民众日常生活的特点。
②大多繁简得当,详略适宜
在《西洲曲》中细描女子对情人的无尽相思,热恋的欢乐,离别的伤怀,殉情的决绝激愤,娓娓道来,丝毫不觉得繁琐累赘; 而在《木兰辞》中对木兰在战场上发生的事通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来描述,意义一目了然,又小让人觉得敷衍搪塞。
(2)南北朝民歌的不同点
①题材方面的不同
南朝民歌绝大多数写情歌; ,比朝民歌题材较广阔,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比方的景色和风俗,如《敕勒歌》; 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频繁的战争; 以及一些羁旅行役、怀土思乡之作和婚恋题材的作品。
②风格方面的不同
南方民歌风格清丽缠绵; 北朝民歌的情调和风格是直率朴素、刚健豪放。
③形式特点方面的不同
南朝民歌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 北方民歌中的长篇叙事诗较多。
④语言方面的不同
南朝民歌语言清新浅近,大量运用双关语,这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 北朝民歌语言则朴素无华,大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歌唱,其中又以鲜卑语的歌辞居多,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3. 请分析说明王实甫《西厢记》与郑光祖《倩女离魂》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写作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答案】(1)主题思想
同:《西厢记》和《倩女离魂》都是爱情剧,都表现了女主人公大胆追求爱情的勇气。
异:《西厢记》明确地提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旨,有情人包括那些未经家长认可自行恋爱、私定婚姻的青年,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大胆挑战。而《倩女离魂》把闺
阁佳人渴望恋爱自由的心理,以及忍受礼教禁锢的现实压迫感,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但是也带有较浓的道德说教气息。
(2)故事情节同:《西厢记》和《倩女离魂》中,女主人公都为追求自己的爱情奋勇行动,在爱情中敢于迈出自己的步伐,而不是被动接受; 代表封建顽固势力的老一辈都阻止男女主人公的自由结合,都以功名相要挟,推迟故事的高潮。故事最后都以高中科举、幸福成婚结局。
异:《西厢记》中莺莺和张生的爱情中有红娘这个中间人物牵线搭桥、化解矛盾,而后者纯是王文举和张倩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因此倩女对爱情的追求表现地比莺莺更积极、勇敢。《西厢记》涉及人物更多,情节、矛盾更复杂,展示了青年一代与封建家长斗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戏剧冲突比《倩女离魂》更丰富。
(3)写作手法
同:两者都注重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注重戏剧效果,刻画人物都细致入微,主要人物形象性格鲜明突出。
异:《西厢记》具有文体创新的意义,全篇有五本二十折,突破了一本四折的体制,有些折段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通例,吸取和借鉴了院本、南戏的演出形式。《西厢记》有一主一辅两条线索互相制约、起伏交错,冲突尖锐激烈又处处显露乐观的前景,显示出轻松明朗的格凋。《倩女离魂》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了对比的描写。郑光祖把倩女的躯壳和灵魂,分别作了比较细致的描写,一方面,张倩女的灵魂离躯体而去追赶心爱的人,尽管经受了月夜追船的心惊胆颤的场面,经受了王文举对她的责难,她始终不改初衷,坚持著“我本真情”,“做著不拍”,终于遂了心愿; 另一方面,张倩女的躯体却卧病在床,恨绵绵,思切切,经受折磨。这样对比的描写,也就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力量。
4. 班固《汉书》称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如何看待这一评价?
【答案】东汉班固站在正统立场上对司马迁的思想倾向予以批评,但又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他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又其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言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但,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是非颇谬于圣人”恰恰说明司马迁能够独立思考,不以统治者的是非标准为取舍。谓之“实录”,是对司马迁的最高、最中肯的褒扬。司马迁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写成一部实录式的作品,为后代史学家、文学家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1)爱憎分明,借以寄托理想
司马迁在《史记》中爱憎分明,他热情歌颂胸怀大志、在历史上建立不朽功绩、垂名于后世的人,表彰刚正不阿、坚贞高洁、正道直行、有美好品德的人,他也张扬那些仁厚爱人、礼贤下士、虚心纳谏的当权者。与此同时,他无情地暴露和批判那些残暴、自私、虚伪、愚妄的人,特别是具有上述特征的形形色色的统治者及其帮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