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834旅游学综合之管理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组织变革与创新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阻滞因素? 如何克服这些阻滞因素?

【答案】(1)组织变革和创新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系列的障碍,组织中对于创新的抵触力来自于复杂的系统因素:

①组织的文化。组织过去的文化可能强调稳定和服从,而不是富有疑问精神和创新意识。所以,组织的变革应该先从文化的改变开始。

②既定的发展战略。结构服从于战略。组织既定的战略要求相应的组织结构。

③组织的结构。组织的结构能够影响组织的创新过程。扁平化的结构和更少的控制有利于人员的交流和思想的沟通,从而有利于组织的创新。

④技术水平。技术是企业的硬实力。创新来自于企业技术和知识的积累。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创新思维的产生。

⑤领导的风格。如果领导者鼓励员工提出疑问,鼓励打破权威,容忍员工犯错误,那么,这样的领导风格有利于组织变革和创新的产生。

⑥成员的因素。人的因素是创新抵触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对于创新的抵制主要来自于以下几方面:

a. 个人利益。创新意味着原有的组织结构被打破,工作流程将被重新设计,利益将重新分配。人们害怕失去原有的利益,担心丢掉工作、薪水减少或者丧失现在的权力和地位。

b. 缺乏了解。不少组织在进行创新的方式上存在问题,缺乏与组织成员进行事前的有效沟通,创新领导小组闭门造车。组织成员需要知道如何进行创新,如果出现信息真空,就难免谣言四起,让人们焦躁不安。即使创新的方案能使每个人受益,人们也可能会因为缺乏了解而误解它,进而反对它。

c. 评价差异。组织成员间私有信息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对创新活动有着不同的评价和看法,信息的不对称使得组织员工并不像管理者那样看待企业制定的新的战略目标:组织成员怀念过去的好时光也会导致创新目标认知的差异。这种不同的评价结果产生的抵制力不一定是消极的,因为持有不同意见的双方都可能是正确的。

d. 惰性。人们习惯于原来的工作方式,并不希望打破现状,这使得人们不自觉地产生对于创新的抵制情绪。

e. 团体心理压力。有些团队不能承受变革的心理压力。如果一个团队凝聚力强,来自同事的压力就能让其成员反对哪怕是合理的创新。因为创新可能导致活动,从而活动中关系的改变,使员工失去同事的网络,打乱原有的工作节奏。所以大家不愿打破现状而去尝试新路。此外,创新的时机和其出现的突然性也会造成抵触的情绪。不少组织的创新的阻力就是来自于缺乏对创新时机的合理把握,缺乏赋予人们足够的心理准备的时间。

(2)克服组织创新障碍的方法

①教育和沟通。优点在于人们一旦被说服,就往往会帮助实施变革; 缺点在于如果涉及的人很多,就会很费时间。

②参与和投入。优点在于参加到变革计划中的人会热衷于它的实施,他们所掌握的相关信息也将被包括到计划之中; 缺点在于如果参与者设计了一项不合适的变革方案,就很浪费时间。

③提供便利和支持。优点在于是处理调整问题的最好方法; 缺点在于可能耗费时间和金钱,并有可能白费;

④协商和同意。优点在于是一条避免强烈抵触的简便途径; 缺点在于如果它提醒了其他人都要通过协商才顺从的话,将要付出相当高的代价;

⑤操纵和拉拢。优点在于是一种相对迅速、节约的解决方式; 缺点在十为未来埋下隐患,因为人们可能会认识到自己被操纵了;

⑥明示的或暗示的强制。优点在于迅速并能解决任何反抗; 缺点在于如果发起者激怒了某些人,就很危险。

2. 创新战略有哪些不同类型? 选择这些不同的战略类型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答案】创新战略的选择一般涉及创新的基础、创新的对象、创新的水平,创新的方式以及创新实现的时机等多个方面。

(1)创新基础的选择

创新基础的选择需要解决在何种层次上进行组织创新的问题:利用现有知识,对目前的生产工艺、作业方法、产品结构进行创新。理论上的创新需要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中相关科研人员的长期默默地工作。基础研究的特点决定了选择此种战略不仅具有较大的风险,而且要求企业能够提供长期的、强有力的资金以及人力上的支持。应用性研究只需企业利用现有的知识和技术去开发一种新产品或者探寻一种新工艺。所需时间相对较短、资金要求相对较少、创新的风险也相对较小,研究成果的运用对于企业生产设施调整、从而基础性投资的要求相对较低,当然,与之相应地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贡献程度也相对要小一些。

(2)创新对象的选择

技术创新主要涉及材料、产品、下艺、手段等不同方面。由十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

,是从外部获取的,因此材料创新主要是在外部进行的(这种创新实际上是上游企业的产品创新)

所以企业可供选择的创新对象主要涉及产品、工艺以及生产手段等三个领域。

(3)创新水平的选择

创新水平的选择主要是在行业内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的,需要解决的主要是在组织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时,是采取一个领先于竞争对手的“先发制人”的战略,还是实行“追随他人之后”、但目的仍是“超过他人”的“后发制人”的战略。先发制人是在行动上先人一步,目的是在市场竞争中“高人一筹”。先人一步行动,率先开发出某种产品或某种新的生产工艺,采用这种战略的意图是在技术上领先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以获得市场竞争中至少是在某段时期内的垄断地位。先发制人可给企业带来下述贡献:可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 可使企业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 可使

企业进入最有利的销售渠道; 可使企业获得有利的要素来源; 可使企业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率先开发某种技术或产品可能给企业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要求企业付出高额的市场开发费用; 需求的不确定性; 技术的不确定性。

许多企业宁愿采用追随的战略,而不愿先人一步。当然,后发的目的也是为了先至,是为了制人,而非受制于人。实际上,由于上面列举的原因,后发者虽然在时间上、在用户心目中技术水平的形象上可能处于稍微不利的地位,但它可以:分享先期行动者投入大量费用而开发出的行业市场; 根据己基本稳定的需求进行投资; 在率先行动者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使之更加符合市场的要求。

(4)创新方式的选择

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中都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选择:利用自己的力量独家进行开发,或者与外部的生产、科研机构联合起来共同开发。独自开发与联合研究要求企业具备不同的条件,需要企业投入不同程度的努力,当然也会使企业不同程度地受益。影响企业在开发方式上选择的,不仅是企业自身的资源可支配状况以及开发对象的特点要求,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与合作的必要性认识的不同可能是其深层次的原因。合作研究与开发不仅为经营范围限于国内的那些企业所重视,而且是许多国际企业的普遍选择。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国际企业为了增强建立全球性市场的能力、适应世界全球性公司发展的需要,在多个方面实行战略联盟。

3. 企业可以使用的建立标准的方法有哪些?

【答案】企业可以使用的建立标准的方法包括以下三种:

(1)统计性标准

统计性标准,也叫历史性标准,是以分析反映企业经营在历史各个时期状况的数据为基础来为未来活动建立的标准。这些数据可能来自本企业的历史统计,也可能来自其他企业的经验; 据此建立的标准,可能是历史数据的平均数,也可能是高于或低于中位数的某个数,比如上四分位值或下四分位值。

(2)根据评估建立标准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下作的质量和成果都能用统计数据来表不,也不是所有的企业活动都保存着历史统计数据。对于新从事的工作,或统计资料缺乏的工作,可以根据管理人员的经验、判断和评估来为之建立标准。利用这种方法来建立工作标准时,要注意利用各方面的管理人员的知识和经验,综合大家的判断,给出一个相对先进合理的标准。

(3)工程标准

严格地说,工程标准也是一种用统计方法制定的控制标准,不过它不是对历史性统计资料的分析,而是通过对工作情况进行客观的定量分析来进行的。比如,机器的产出标准是其设计者计算的在正常情况下被使用的最大产出量; 工人操作标准是劳动研究人员在对构成作业的各项动作和要素的客观描述与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消除、改进和合并而确定的标准作业方法; 劳动时间定额是利用秒表测定的受过训练的普通工人以正常速度按照标准操作方法对产品或零部件进行某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