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方哲学简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斯宾诺莎的至善
【答案】斯宾诺莎的至善是指哲学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高的幸福。至善就是一经发现和获得之后,便可以使人连续地永远享受到的快乐。斯宾诺莎认为世俗的幸福分为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三类。世俗人所追逐的名誉、肉欲等,不仅不能救济人和保持生命,反而有害。他把世俗的幸福和真正的幸福对立起来,认为世俗的幸福是恶,真正的幸福为善,最高的善为至善。他的至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善,至善是只要一经获得,一切具有这种品格的其他个人就都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斯宾诺莎说这种品格就是认识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的一致性。
2. 斯多亚派的普纽玛
【答案】斯多亚派的普纽玛是斯多亚自然哲学的中心概念,它是指由火与气两种能动的元素构成的精气。斯多亚派也称之为“技艺性的”或“理智的”普纽玛。普纽玛有火与气两个成分,因此,它便有一种独特的张力运动使其不断地活动。它是一种结构稀薄精致的物质本体,但也像一种凝聚力或能量般贯穿整个宇宙,说明后者的变化和持续。它作为自然、神和普遍的逻各斯,作用于质料,即土和水的元素,并将它们相结合。普纽玛在宏观宇宙和每个个别物体中都起作用。
3. 洛克的观念
【答案】洛克的观念是指我们通过感官感知事物时、或者在反省中以内省方式意识到我们自己的感觉和思想时,直接意识到的东西,一也就是说观念是理智中的感觉事项或内省事项的摹本。在洛克看来,观念是思想或感觉经验的内容,是我们所具有的关十某个对象的思想。也可以说,观念是记忆和想象的对象。洛克将观念分为两种:①简单观念,它是不能进一步分解为组成部分的观念,包括我们关于红色、痛苦和点的观念; ②复杂观念,它是由简单观念组合而成的观念,包括抽象的观念、普遍的观念、共相和某些反省观念。
4. 爱智
【答案】爱智是指哲学。从语义上来说,在希腊语中,“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从哲学本身来说,所有的科学都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运行,哲学是对这种规则的反思,也就是对其“思想前提”的追问。只有这种探寻事物的一般原理和原因、追问自然万物的本原和根据的知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慧”,对这种“智慧”的热爱与追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
5. 两分法
【答案】两分法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关于如何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柏拉图认为哲学家是区分和集合的爱好者。区分的方法就是两分法,它的具体过程是:为了确定一个概念的定义,
从包含它的最高概念开始,把它分析为相互矛盾的两个概念,撇开其中与所需定义无关的一个,把另一个相关概念再分析为相互矛盾的两个普遍性更低的两个概念,以此类推,逐步下降,直至所需的概念出现,分析过程中出现的一切相关概念构成了它的定义。
6. 霍布斯的物体
【答案】霍布斯的物体是指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延。物体可分为两类:①自然的作品; ②自然的物体和国家。霍布斯认为,只有物体的广延才是实在的性质,其他有赖于感觉的物体的可感性质都是偶性。霍布斯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是物体,因而可将哲学分为自然哲学研究自然物体和公民哲学研究人工物体两个部分。
7. 预定和谐
【答案】预定和谐是莱布尼兹提出的理论,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复杂的单子系统如何在各自独立运动的情况下保持协调一致的问题,是莱布尼茨单子论的核心问题。他认为上帝在最初创造每个单子的时候就把能够使它们相互协调一致的程序放进单子里面,在由无数单子构成的宇宙中,上帝如同宇宙秩序总谱的作曲者,彼此孤立的各个单子正是根据上帝的前定和谐来进行各自的自然变化,上帝既使得每个单子都向着更高的知觉状态运动,也使得整个单子世界保持一种有条不紊的秩序。这一学说本身存在着矛盾,“前定和谐”本是设定上帝来解决单子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却变成他以宇宙现存的和谐秩序作为上帝存在的一个“证明”。
8. 原罪说
【答案】原罪说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即任何人天生就是有罪的,他们的罪来自人类共同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受到诱惑而偷食智慧之果而犯下的原罪。“原罪”被认为是人类一切罪恶和灾难的根源,它注定了人的先验罪行、邪恶本质和必死的命运,除了上帝的救赎,任何人都没有能力解除这一罪恶。基督教原罪的观点还引发了神正论等神学问题。原罪说带有决定论和神秘主义的色彩,它一方面奠定了基督教的思想理论基础,是基督教教义的出发点与核心; 另一方面被认为塑造了西方的人性论,是西方罪感文化的根源。
二、简答题
9. 简述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
【答案】(1)实体观的理论前提
黑格尔认为“实体性中是既包含着共相或认识本身的直接性,也包含着存在或认识对象的直接性。”如果把自我作为辩证运动的主体,会引起“朴素意识的抗议”。他认为辩证法存在于整个绝对理念的运动之中,而不仅是自我意识的活动,它也是事物本身的客观运动,主观辩证法只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2)“实体即主体”的提出
黑格尔结合了实体概念(用以表示客观对象)与主体概念(用以表示主观意识),得出“实体
即主体”的论断。他说:“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理解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主体。”他用这个命题把主体和客体统一起来,并确立绝对精神为自己哲学体系的主题。
(3)实体观的发展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斯宾诺莎实体与费希特自我意识的统一。
①对斯宾诺莎的实体观的继承和发展
a. 黑格尔接受斯宾诺莎的实体观,认为实体不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相反,人的意识在实体之中;
b. 与斯宾诺莎的实体观不同的是,黑格尔是绝对唯心论者,认为精神实体才是唯一的实体,所以,他称宇宙实体为绝对精神,认为实体的精神性使之成为主体,主体的客观性或存在性使之成为实体;
c. 根据斯宾诺莎的实体观,他克服了康德将主观与客观分离的观点,肯定了主体与实体的同一,反对康德把主体只看作自我意识的活动而不是实体的观点。
②对费希特的实体观的继承和发展
a. 黑格尔接受费希特的自我,认为实体是辩证运动的主体,其特征是能动性,它自己设定自身,并在克服矛盾对立面的辩证发展过程中实现和完善自身。只有经历了辩证发展的全过程,把所有环节都包含于自身,实体才是全面和绝对的;
b. 黑格尔肯定实体是运动变化的主体,而不是永恒不变的。他的实体不是现成的、被给予的存在。
10.什么是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
【答案】“先天综合判断”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的重要命题。
(1)判断的分类
①先天分析判断
这种判断的谓词已经包含在主词中,具有必然性,但它却不能扩展我们的知识。
②后天综合判断
这种判断的谓词并不包含在主词中,是在判断中被加到主词上去的。虽然能扩展我们的知识,但不能保证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③先天综合判断谓词并没有包含在主词中,但这一判断却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先天的必然性。既能扩展我们的知识,又具有普遍必然性,它才是最终使我们能够不断地获得新的可靠的科学知识的根据。数学和自然科学以这种先天综合判断作为基础。
(2)先天综合判断的具体分析
康德认为科学知识分为质料与形式两种形式。质料是通过后天的经验所获得的知识内容,使这些经验质料构成知识是主体认识能力的工作,因而主体的认识能力就构成知识的形式。如果科学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那其来源就是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康德专注于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研究,并形成“先验哲学”。先验哲学的问题就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它具体分为“纯粹数等知识是如何可能的”、“纯粹自然科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和“一般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