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长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807社会保障综合之宏观经济学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

【答案】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表示的是不同时期为购买一篮子商品所支付的成本的价格指数,用来描述经济中的价格水平。这一篮子商品通常包括食品、衣服、住房、燃油、交通运输、学费及其他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商品和服务。消费价格指数的公式为:

2. 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

【答案】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MPC)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其公式为:。按照凯恩斯的观点,收入和消费之问存在着一条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多。因此,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在0和1之间波动。作为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之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被凯恩斯用来分析造成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原因。

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ing, MPS)指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储蓄部分的比率,即。一般而言,边际储蓄倾向也在0和1之间波动。

因为全部新增收入要么用来消费,要么用来储蓄,所以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之和恒为1,即MPC+MPS=1。

3. 法定准备金率

【答案】法定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三大传统政策工具之一,是指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金额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

中央银行对法定准备金率的规定,最初是为了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保护存款人的存款安全,以后逐渐把它作为控制信用规模和货币供给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当法定准备金率提高时,银行系统某定量准备金所能维持的负债和信用额度便下降。相反,当法定准备金率降低时,某定量准备金所能维持的负债和信用额便上升。因此,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是一种信用收缩的措施; 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是一种信用扩张的措施,最终都会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多少。

中央银行为了控制信用的过度扩张可以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它一方面减少商业银行和其他金

融机构用于贷款的资金,另一方面使得商业银行创造的货币减少,从而收缩银根、减少货币供给、减少投资、抑制总需求; 反之,当经济处十衰退和高失业时期时,中央银行可以降低法定准各金率,以增加货币供给、增加投资、刺激总需求。

4. 绝对收入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

【答案】绝对收入假说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一种消费理论。该假说指出,个人或家庭的消费支出和收入之间有稳定的函数关系,消费函数可以假设为收入的线性函数,即C=α+βy ,其

0<β<1为边际消费倾向,C 、Y 分别为当期消费和收入。中α>0为自发性消费,不过,凯恩斯提出,

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会随收入Y 的增加而递减。

永久收入假说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一种消费理论。该假说指出,个人或家庭的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取决于永久收入。永久收入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人期望终身从其工作或持有的财富中产生的收入。弗里德曼的理论认为,在保持财富完整性的同时,个人的消费在其工作和财富的收入流量的现值中占有一个固定的比例。永久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

其中β代表消费,β代表边际消费倾向,Y p 代表持久收入。

5. 货币数量理论

【答案】(1)传统货币数量论包括费雪方程(即交易方程:Py=MV)和剑桥方程(即庇古的M=kY=kPy),两者的实质是一致的,即货币数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数量关系,物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多少,并成正向关系。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交易方程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的作用,而剑桥方程则强调对货币的需求方面。

(2)弗里德曼推演出了新货币数量论,提出货币需求函数为:

式中表示财富持有者手中的实际货币量与市场债券利息率、预期的股票收益率等因素有,关。弗里德曼强调,新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差别在于,传统货币数量论把货币流通速度v (或者)当作一个由制度决定的常数,而新货币数量论认为稳定的不是V ,而是决定V 值的函数,V 只不过是稳定的外在表现而己。V 在长期是一个不变的量,在短期可以做出轻微的变化。

二、计算题

6. 设经济的总供给函数为Y S =2000+P,总需求函数为Y d =2400-P。求:

(1)经济的均衡产量和均衡的价格水平。

(2)若经济遭受冲击,使总需求曲线向左方平行移动10%,求该经济新的均衡点所对应的产量和价格。并说明使经济恢复到(1)所示的均衡状态所应采取的政策选择。

(3)若总供给曲线也向的均衡状态所应采取的政策选择。左方平行移动10%,求该经济新的

均衡点所对应的产量和价格。

【答案】(1)经济的总供给函数为Y s =2000+P,总需求函数为Y d =2400-P。经济均衡条件为Y s =Yd ,即2000+P=2400-P。求解可得:Y*=2200,P*=200。即经济的均衡产量为2200,均衡的价格水平为200。

(2)若经济遭受冲击,使总需求曲线向左方平行移动10%,新的总需求函数为Y d =2160-P。经济均衡条件为Y s =Yd ,即2000+P=2160-P。求解可得:Y*=2080, P=80。即经济的均衡产量为2080,均衡的价格水平为80。

为了使经济恢复到(1)所示的均衡状态,可以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或扩张性货币政策使总需求扩大,总需求曲线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时,就使经济重新回到均衡; 也可以通过扩大总供给的办法,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与总需求曲线相交于原来的均衡产量上,此时价格更低。

(3)若总供给曲线也向左方平行移动10%,则新的总需求函数为Y d =2160P,新的总供给曲线为Y s =1800+P。经济均衡条件为Y s =Yd ,即1800+P=2160-P。求解可得:Y=1980,P=180。即经济的均衡产量为1980,均衡的价格水平为180。

7. 假定某经济中有:

(1)推导IS 方程。

(2)求IS 曲线斜率。

(3)当r=15%时,y 是多少? 如果充分就业收入

就业?

(4)当增加政府支出时,收入增加多少?

【答案】(1)由国民收入恒等式y=c+i十g ,可得:

简化整理得IS 曲线方程式为:

(2)IS 曲线的斜率为:y=650-1500r ,应增加多少政府支出才能实现充分

(3)r=15%时,y=650-1500r=650-1500×15%=425。

若充分就业收入y f =465,设此时政府支出为,则由国民收入恒等式有:

解得:

(4)当,故增加政府支出时,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为

,才能实现充分就业。 ,则收入增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