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基础之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目录

2016年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基础之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一) . 2 2016年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基础之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二) 12 2016年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基础之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三) 22 2016年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基础之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四) 31 2016年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基础之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五) 42

一、名词解释

1. 朦胧诗

【答案】朦胧诗是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又称新诗潮诗歌。朦胧诗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故得此名。代表诗人有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等。朦胧诗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朦胧诗人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像空间。

2. 新生代诗

【答案】新生代诗是指继“朦胧诗”后新出现的诗歌潮流,又称“后新诗潮”。1986年中国现代诗发展为其崛起的标志。新生代诗歌呈三种流派:“书面语写作”、“口语写作”、“书面语加口语的复合型写作”。“书面语写作”的诗人,即追求语言的典雅气质、注重修辞效果,强调词语的想象力,突出的诗人有西川、藏棣、西渡、代薇等; “口语写作”的诗人,强调日常生活语言和民间语言作为自身的诗歌语言资源,反对、摒弃修辞手法,其代表诗人有伊沙、沈浩波、伊丽川等; “复合型写作”则是前两种流派互渗的产物,其代表人物有徐江、樵达摩、侯马、金海曙等。

3. 《再批判》

【答案】《再批判》是指刊登于1958年1月26口出版的《文艺报》第二期上的特辑。它批判了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丁玲的《三八节有感》《在医院中》,萧军的《论同志之“爱”与“耐”》,罗烽的《还是杂文时代》,艾青的《了解作家,尊重作家》等作品,并指出丁玲、萧军、艾青等“右派”早在延安就“勾结在一起,从事反党活动”,是“以革命者的姿态写反革命的文章”。这场“再批判”还波及到对秦兆阳、钱谷融、刘宾雁、王蒙、刘绍棠等的理论和创作的批判。《再批判》的批判采取形而上学的教条主义方法,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严重压制了文艺创作的独创性和积极性,是1957年反右斗争的延续和发展。

4. 《废都》

【答案】《废都》是贾平凹创作的一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问题的小说。贾平凹在《废都》中写出了一部社会风俗史,以主人公庄之蝶为中心巧妙地组织人物关系。作品围绕着庄之蝶的四位女性——牛月清、唐宛儿、柳月、阿灿展开。她们分别是不同经历、不同层次的女性,每个人的际遇、心理都展示着社会文化的一个侧面。小说采用了中国古典的草灰蛇线手法,也融入

了西方的意识流和精神气质,中西合璧。《废都》创造了一种新的语言,这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

5. 十七年文学

【答案】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十七年文学的特点主要有:

①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

②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

③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这个时期的少数作品艺术性并小高,作品也主要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作品风格往往失之于简单,人物呈现程式化倾向。

6. 骆一禾

【答案】骆一禾是当代著名诗人,著有巨制长诗《世界的血》《大海》等。骆一禾抒情诗的主题基本上表现为对于爱、生命、青春的肯定和赞美,而他的长诗则反映了一种整体性的建构努力。骆一禾将长诗的实践建立在对于世界、人类及民族历史等因素的总体把握之上。他是海子诗歌一卓越的阐释者,对于中国诗歌的前景和诗人的任务,他提出了“修远”的命题,显示了诗人宏阔的历史视野与深邃而沉潜的人格品质。

7. 《青春之歌》

【答案】《青春之歌》是作家杨沫创作的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反映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优秀长篇小说。全书以主人公林道静的遭遇为线索,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动荡时代为背景,以党领导的学生爱国运动为主线,描写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的觉醒和分化,深刻揭示了那个时代革命知识分子成长的历史道路,从而表现了极其深刻的思想主题:一切追求光明和进步的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同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勇敢地投入到时代的革命斗争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

8. 新编历史剧

【答案】新编历史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又称新编历史题材剧目。它是指建国后剧作家编写的反映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戏曲剧目。题材范围包括上古时期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历史,还包括采用民间传说、历史演义、说唱故事和神话寓言等编写的历史故事剧。新编历史剧其特点是剧作者必须具有科学的历史观,对占有的大量历史资料和丰富的素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鉴别、把握历史发展。《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发表于1965年11月的上海《文汇报》,作者姚文元,文章发表后,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二、简答题

9. 简述“陈灸生系列”中高晓声对陈负生性格的塑造和发展。

答:“陈灸生系列”包括《“漏斗户”主》《陈负生上城》《陈灸生转业》《陈灸生包产》《战术》《种田大户》《陈灸生出国》。陈灸生是高晓声着力塑造的一个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形象,在他身上,既凝聚着农民的传统美德,折射出新时期农民的深刻变化,同时,还承受着因袭的心灵重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人生国民性的深深忧虑和严肃思考。

(1)“陈奥生系列”中高晓声对陈焕生性格的塑造

①《“漏斗户”主》中的陈负生

陈灸生具有勤劳、善良、憨实、厚道、质朴等美好品格。《“漏斗户”主》中的陈负生,虽然“饿得头昏目眩”但他的“脊梁骨仍然是挺着的”,而且“干起活来,像青鱼一样,尾巴一扇,向前直窜,连碰破头都不管。”不心疼力气,不耍滑偷懒。他相信“共产党能够使他们的生活好起来”。政策调整后多分了粮食,本来是自身的劳动所得,还感动得泪流满面,以为是别人赐给他的,足见其善良厚道的一面。

②《陈灸生上城》中的陈奥生

摘掉“漏斗户”主帽子的陈奥生,美好品格仍未改变,卖油绳不搞投机取巧,全靠自家的原料和手艺,而且徒步上城出售。他对生活更加充满信心,“相信会越来越好”,对党的干部吴书记在他生病之际的“挺身而出,拔刀相助”,感激得“流出晶莹的泪珠。”

③陈奥生性格的塑造

作为从特定历史环境中走出来的传统农民,陈灸生的血液里还流淌着旧时代的遗传基因,他的身上还残存着极“左”路线的长期统治造成的奴性、愚味、自卑自贱,小生产者的自私狭隘、目光短浅和阿Q 式的自我欺骗、自我安慰等弱点。

(2)“陈奥生系列”中高晓声对陈焕生性格的发展高晓声1980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陈奥生上城》后,又陆续写作了以陈负生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陈奥生转业》《陈灸生包产》《战术》《陈负生出国》。这四篇小说体现了高晓声对陈负生性格的发展。

①简要内容

回村后,陈奥生担任大队采购员,由于与地委书记的关系,不仅完成采购任务,而且得到600元奖金。发财后,他平添许多烦恼和“惶恐”,便决计辞职干老本行。他一门心思种田,当年获得丰收。想造屋又舍不得钱。别人劝他搞副业,他怕担风险,就大包产,成为种田大户。一次偶然的出国机会,又有种种奇遇。作者以轻松的笔调,幽默的语言,悲喜交集地写出处于改革时代的中国农民终于迈出改革的第一步,又由于传统的精神重负使这一步走得极为艰难,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农民的深沉思考。陈奥生这个形象塑造得很成功,陈负生性格已成为国民性格中美德和弱点的一面镜子,越来越显示出普遍的社会意义。

②陈灸生性格的发展

陈灸生性格中虽然有自卑、自欺的特点,但随着生活的不断变化,他己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在农村普遍实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之后,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他终于从历史的迷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