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01哲学专业综合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意识形态对社会的作用
【答案】(1)意识形态
①基本内涵
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以及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把意识形态作为与经济形态、政治形态相对应的范畴。意识形态一词是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在19世纪初首先使用的,其意是揭示人们的偏见和倾向根源的“关于观念的科学”。在现代西方思想学术界,意识形态被定义为一种由特定社会集团使用来解释世界的概念框架,是一种“世俗的宗教”。
②分类
“意识形态”是指观念形态的文化,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几个方面,但不包括科学。各种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观念形态文化的整体,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支配人们的行动。
(2)意识形态对社会的作用
①意识形态与阶级、阶级斗争
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即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在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制约下的人类精神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因而它必然与阶级和阶级斗争共存,并且构成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反映经济基础的思想上层建筑,它必然要在自身之中把经济基础以及政治上层建筑领域的阶级斗争表现出来。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其意识形态也必然居于统治的地位,被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便往往只能居于被压抑的地位。
②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双重作用
进步的、符合历史和时代发展要求的意识形态能够推动社会健康快速的发展,而落后的、违背历史时代潮流的意识形态则会阻碍一个社会的发展。
意识形态一般与特定的社会集团相关,所以它对十事物的说明或解释总是受制约十特定社会集团的利益,以服务于这种利益为最高准绳。思想上层建筑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不同于各个社会成员的个人意识的简单加和,而是一种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了的社会意识。由于它
对每个社会成员的精神活动都有着规范作用和导向作用,从而也就作为社会有机系统的总体性的自我意识而能够对整个系统进行调节、控制,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2. 国家的职能有哪些?
【答案】国家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国家作为阶级压迫的工具,有对内对外两种职能。
(1)对内职能
国家的对内职能包括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两个方面。对内的政治统治就是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势力实行专政,强制其服从,镇压其反抗,同时在本阶级内部实行特定的民主,以特定的专政和民主相结合来实现和维护自己的统治。对内的社会管理就是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管理和调解,如制定和执行社会经济、财政、民政、教育、交通、卫生和治安等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维护社会秩序,调节社会冲突,以及干预、调节社会经济生活或直接组织经济建设等。
(2)对外职能
国家的对外职能是以国家为特定的社会主体,在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进行国际交往的职能。一方面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防止和抵御外来侵袭和颠覆; 另一方面则要根据自己的利益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进行国际间的交流,参与国际经济政治生活。剥削阶级的国家还执行本国统治阶级的意志,在可能的时候实行侵略扩张,掠夺和奴役别国人民; 无产阶级国家是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执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的职能。
综上所述,国家对内对外的双重职能及其各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一般说来,对内职能是基本的、实质性的,对外职能是对内职能的继续和延伸。
3. 交往有何社会作用?
【答案】交往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1)交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是由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的,是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生产过程中的有机结合而产生的总体能力,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合理结合和最任功能的发挥,与交往密切相关。
(2)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
生产关系是社会制度的基础,它是由物质生产领域中的交往活动产生的。其他的社会关系,如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也是由相应的领域中的人们的交往活动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是各种社会关系产生、发展、变革、改善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3)交往是科学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某一个地方创造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
(4)交往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在交往中,每个人都可以用别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充实自己,使自身得到发展。
实践证明,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科学文化各方面进行广泛交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4. 简述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
【答案】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这是正确的; 但旧唯物主义主张认识是直观的被动的反映,是错误的。
(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它把主体理解为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只是反映世界的人,离开了实践考察认识问题。把客体仅仅理解为认识的对象,不懂得主体是积极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没有看到客体还是实践的对象; 只看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看不到二者之间的实践关系,因而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把认识看成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
(2)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不懂得认识过程的辩证法,缺乏辩证法的观点,把认识看成是一个从客体到主体的单向过程,并且是一次完成的。
(3)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缺乏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因而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了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它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认识论的伟大变革,是科学的认识论。
5. 国家有哪些特征?
【答案】国家与旧的氏族组织比较具有两个显著特征:
(1)国家按地区划分居民,而氏族组织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①奴隶主和奴隶原来属于不同的氏族,没有血缘关系,现在必须居住在同一地区。
②同一氏族或部落的成员也发生分化,富人成为奴隶主,穷人沦为奴隶,原来的氏族机关不能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
③随着生产的发展,交换的扩大,商业的繁荣,每一个氏族或部落都居住着外地来经商的人,氏族组织不能管理这些外地人,外地人也无权参加氏族组织的管理。
因此,按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氏族组织,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关系的需要,它必须让位于按地区划分居民,让位于国家组织。
(2)国家的武装力量是“特殊的武装队伍”,氏族组织的武装力量是“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
在氏族公社时期,每个居民都有武装,是为了抵御其他氏族和部落的侵犯,对内不起作用。国家是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国家的武装力量对内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对外则侵略他国或抵抗他国侵略。
6.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有何区别与联系?
【答案】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