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三阶段规律(孔德)

【答案】孔德认为,社会历史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过渡,其根本原因是由全部社会现实的各部门的矛盾所引起的,它包括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和才智方面。但孔德认为才智是主要的,

,将人类社会变迁与进步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并根据“人类智力发展的根本规律”

又名虚构阶段; 形而上学阶段,又名抽象阶段; 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

(1)神学阶段,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人类智慧的必然出发点。在这个阶段,神学占统治地位,人类解释各种现象的存在,都归因于生命体或与人类相似的力量。在这一阶段,人类智力的特征是:自由幻想,寻找事物现象的根源,探索万物的内在本质,追究事物的最后原因,即要求获得绝对的知识。于是,人们对自己所不能及的情况,便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一神,用神学的思维方法来解释探究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原因。

(2)形而上学阶段,是人类思维发展的过渡性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乞灵于抽象的实体,

,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来解释一切,以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抽象概念代替了超自然的“神力”

以求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绝对知识。在此阶段,科学知识受形而上学的支配,力求在经验的自然现象背后寻找抽象的物质或精神的本性,各种科学知识都是由形而上学的抽象概念构成。

(3)实证阶段,人类智力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一阶段,人类只观察各种现象,并找出各种现象之间在某个时期或过去可能存在的经常联系。人们不想找出事情的缘由,而只是想找出支配各种现象的规律。就是说,在这个阶段人们不再以虚构的超自然的主体或抽象的原则来解释经验现象,“不再探索宇宙的起源和目的,不再求知各种现象的内在原因”。而把知识“局限在经验事

,以“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即发现它们的先后不变的关系和相似关系。所以,这实的范围内”

一阶段的科学知识都是经验的、实证的知识。

2. 社会指标

【答案】社会指标是指一定社会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特征,是衡量社会状况的尺度,是预测社会后果的重要手段。社会指标具有具体性、定量性、易于解释性、时间性、综合性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特点。

3. 新社会运动

【答案】社会运动是一种有众多社会成员参加的,有明确改变社会的目标的集体行动。新社会运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转型的结果。新社会运动与传统的社会运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它注入了新价值观,新运动方式,运动的支持者也有别于以往的和平

运动方式。

4. 常人方法学

【答案】本土方法论,又称常人方法学、俗民方法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它主要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详细考察社会成员在建构和解释他们的社会现实并对其赋予意义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步骤。

5. 主干家庭

【答案】家庭作为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主干家庭是美国社会学家默多克在1949年提出的一套划分家庭类型的概念,是指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己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的家庭类型。

6. 社会性别

【答案】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表现的模式。其含义包括:社会性别不是从染色体性别开始,依次决定后面的各个层次; 各个层次之间并不必然应该统一; 社会性别不是一个固定的范畴,而是容易变化的,尤其是可以通过互动和冲突而变化。

7. 形式性合理与实质性合理

【答案】在一个经济系统中,如果所有的行动都可以用量来表不,即能被计算并尽可能以货币单位这一形式来表示,那么这些行动在形式上是合理的,即属于形式合理的经济行动。其合理性的程度由计算的可运用程度决定。

实质合理性是指通过一种以经济为取向的社会行动方式,根据某些价值的基本要求,向现存的人的群体供应产品。其合理性的程度与产品的实际分配方式以及被提供产品的人群的范围有关。实质合理性并不满足于日的合乎理性的计算,而是要提出伦理的、政治的、功利主义的、享乐主义的、等级的、平均主义的或者某些其他的要求,并以此用价值合乎理性或者在实质上日的合乎理性的观点来衡量经济行为的结果。

8. 集体行为

【答案】集体行为是指那些在某种社会因素刺激下,许多人脱离或违背社会制度和常规而共同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低的行为。它与“制度化行为”或“常规化行为”相对,而不是与“个体行为”相对。制度化行为是指接受稳定的、共同的角色期待指引的行为,又称常规行为。

二、简答题

9. 社会运动的后果和影响有哪些? 怎样分析这些后果和影响?

【答案】(1)社会运动的后果和影响

①社会运动一般都有比较明确的诉求,但其影响和后果却常常超出预期之外。可以将社会运动的影响区分为:

a. 期然性后果,是指有意识追求的,从而在意料之中的后果;

b. 非期然性后果,是指并未有意识去追求的,从而是超出意料之外的后果。社会运动既可以对外部产生影响,也可以对内部产生影响。

将这两个方一面组合起来,可将社会运动的影响划分为四个方面:期然性外部影响; 非期然性外部影响; 期然性内部影响; 非期然性内部影响。

②关于社会运动影响的其他观点

a. 程序性影响,即一个运动在进入有关当局的决策过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b. 结构性影响,即一个运动在改变有关当局的政治、法律或其他制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c. 敏感度影响,即一个运动在改变有关当局和民众的价值、认知及态度,从而提高他们对该运动所关注的问题的敏感度方面所造成的影响;

d. 实质性影响,即该运动在达到其具体目标和要求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③在社会运动多种可能的影响中,最受关注的是其对政治和政策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任何社会运动都或多或少地具有政治性,都会对国家和政府造成影响,因此社会学家最关注社会运动对政治的影响。

④社会运动的影响并不限于国家政治和公共政策方面,它对社会价值观念和文化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社会运动可以改变人们对集体抗争的观念和心态,从而影响他们参与公共事务的态度和方式; 可以改变运动积极分子本身的心理和行为,使他们变得更加合群或更加孤僻,等等。

(2)分析社会运动的后果和影响

①衡量社会运动的后果和影响

a. 看社会运动所追求的实质性诉求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满足;

b. 看社会运动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决策程序或过程;

c. 看社会运动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

②不同社会运动的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a. 社会运动的内部因素是造成社会运动的影响存在差异的一个因素,包括该运动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及行动策略。社会学家甘姆森认为科层化程度越高、权力越集中、内部越团结的团体越容易取得成功。也有学者指出,运动的效果及影响与运动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行动策略没有关系。

b. 造成社会运动的影响存在差异的另一个因素是社会运动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公共舆论。普通公众虽然未直接参与社会运动,但作为第三方,他们的态度对一个社会运动的挑战和应战双方都有非常强烈的影响。二是政治体制,不同政治体制对社会运动的控制倾向和能力是不同的。政治体制的控制倾向和能力,对社会运动产生其影响来说,既可能是一种阻力,也可能是一种助力,但两者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0.形成竞争的条件有哪些?

【答案】竞争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