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436资产评估专业基础[专业学位]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实现经济中总收入与总支出相等的机制是什么?

【答案】(1)实现总收入与总支出相等的是储蓄等于投资机制。在最简单的两部门经济中,假定一个经济社会只有家庭和企业两个行为主体。从要素主体获得的收入的使用角度看,收入要么用于消费,要么用于储蓄,因此总收入y=c+s。从经济的总支出角度看,一个经济的支出由家庭的消费支出和企业的投资支出构成,因此总支出y=c+i。由于投资是由储蓄转化而来的,储蓄也全部转化为投资,否则就会用于消费。因此有i=s,从而经济总收入等于总支出。

(2)在三部门经济中,经济行为主体包括家庭、企业和政府。从收入使用角度看,在缴纳政府税收后,收入要么用于消费,要么用于储蓄。因此总收入y=c+s+t。从支出角度看,家庭有消费支出,企业有投资支出,政府有政府购买支出,因此总支出y=c+i+g。政府储蓄部分为t-g ,投资是由储蓄转化而来的,政府储蓄加上私人储蓄会全部转化为投资,因此有t-g+s=i。这时有总收入等于总支出。

(3)在四部门经济中,储蓄包括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和国际部门储蓄,同样的道理,也与投资相等。因此有总收入等于总支出。

2. 简述“相对收入消费理论”关于短期消费函数和长期消费函数的主张,是如何区别于“绝对收入消费理沦”的。

【答案】(1)绝对收入消费理论是由凯恩斯提出的。凯恩斯认为,消费取决于当期的收入水平。收入和消费关系之间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二战后的经验数据表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与现实经济运行情况并不吻合,绝对收入消费理论受到了动摇和抨击。

(2)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在《收入、储蓄的消费行为理论》中提出。在指出凯恩斯错误假设的基础上,杜森贝利提出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根据相对收入假设,杜森贝利认为:

①消费有习惯性,某期消费不仅受当期收入的影响,而且受过去所达到的最高收入和最高消

,也就是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费的影响。消费具有不可逆性,即“棘轮效应”

,人们的消费不决定于其绝对收入水②人们的消费会相互影响,有攀比倾向,即“示范效应”

平,而决定于同别人相比的相对收入水平。

(3)对比两者可以发现,绝对收入消费理论没有短期和长期的消费区别,而相对消费理论则认为短期消费函数有正截距的曲线,存在棘轮效应和示范效应,而其长期消费函数是从原点出发

的直线。

3. 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DP 、NDP 、NI 、PI 和DPI 这五个总量中哪个总量有影响? 为什么?

【答案】社会保险税实质上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一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 、NDP 和NI ,但影响个人收入PI 。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减少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然而,应当清楚认识到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直接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决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

二、论述题

4. 从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面临众多不确定性因素,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经历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向“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转变,请根据所学的宏观经济学原理,阐述稳定经济周期和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哪个目标更重要? 这两个目标的达成主要依赖于什么? 宏观政策的协调能否使两个目标同时实现?

【答案】(1)一般而言,宏观经济日标主要有四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①充分就业在广泛的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通常以失业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充分就业与否的尺度。②物价稳定,即把通货膨胀率维持在一个低而稳定的水平上。③经济增长是指保持合意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是指单纯的生产增长,经济增长率并不是越高越好,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带来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率一般是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来衡量的。④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国际收支既无赤字又无盈余的状态。国际收支平衡是一个对外经济目标,必须注意和国内目标的配合使用; 正确处理国内目标与国际目标的矛盾。在这四个目标中,衡量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指标是就业和物价稳定,稳定经济周期就是在实现充分就业和维持物价稳定之间进行调节,以避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2)对于宏观经济目标而言,稳定经济周期和促进经济增长两者都十分重要。具体而言,在短期内,经济运行会由于各种因素冲击而发生波动,因此短期内稳定经济周期比较重要; 但是在长期内,只有促进一国经济的长期稳定持续增长才能有效地提高一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

(3)“稳定经济周期和促进经济长期增长”这两种目标的达成主要依赖于政府采取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来及时调整经济的运行,熨平短期内的经济波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平稳增长。

(4)宏观政策的协调能够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稳定经济周期有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较大的周期波动常常打断经济的稳定增长。当经济低迷时,政府可以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促进短期经济的复兴。同时政府在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政府支出和私人投资的流向,将其引向基础教育、科研等领域,这可以有效提高经济中的人力资本存量,从而

在长期中促进经济的发展。

我国近年来经济政策的调整很好地说明了“稳定经济周期和促进经济长期增长”两目标间的关系。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高增长、低通货膨胀,经济进入发展的黄金阶段,然而2007年下半年起,国内外的因素导致国内物价水平急剧上升,资产泡沫化日益严重。这时为了避免物价波动演变成经济周期波动从而对我国长期经济增长形成冲击,国家采取了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达到“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目标。

但是,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演变为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很多国家经济陷入困境。我国的经济也陷入衰退状态,外贸形式恶化、出口下降众多、出口企业面临生存困境、失业增加等给国内经济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此时,中央转变经济目标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是及时的和紧迫的,面对风云突变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适时、适度调整宏观经济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就是为了稳定经济周期,保持我国经济长期增长。

5. 试用凯恩斯理论解释西方国家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原因。

【答案】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是迄今为止资本主义发展中最为严重的一场灾难,对其成因的分析一直是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按照凯恩斯的经济理论,经济大萧条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大萧条的出现是由于总需求的急剧下降造成的

凯恩斯对大萧条的解释改变和影响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凯恩斯的解释强调了总需求的不稳定性,认为大萧条的出现是由于总需求的急剧下降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又是因为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对资本未来收益预期的作用。总需求或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不足的结果,心理上的消费倾向使得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从而引起消费需求不足。灵活偏好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使预期的利润率有降低的趋势,从而与利率水平不相适应,导致了投资需求不足。

(2)资本边际效率的作用尤为重要凯恩斯认为,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即资本边际效率的作用尤为重要。凯恩斯十分强调投资支出的不稳定性,认为大萧条的主要原因在于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在资本边际效率宣告崩溃时,人们对于未来之看法亦随之而变得黯淡,于是灵活偏好大增,利率上涨。在资本边际效率崩溃时,常连带着利率上涨,导致投资量减退得非常厉害。不仅如此,资本边际效率降得很厉害,消费倾向也受到不利影响。这是因为资本边际效率的崩溃,引起证券市场价格急剧下跌,而消费者决定其消费行为受其投资价值之涨落影响大,从而对消费倾向产生不利影响。自发支出的下降反映了有效需求的不足。

(3)自发支出的下降加剧了萧条

自发支出的这些组成部分的下降通过乘数效应,导致实际收入和价格水平的下降。由于自发支出急剧持续下降,萧条变得十分严重。

凯恩斯是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猛烈冲击使资本主义岌岌可危的情况下研究资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