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山东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111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辨析题

1. 市场对于资源配置具有灵活而有效的导向作用,能保证社会生产各部门的持续协调发展和整个经济的稳定增长。

【答案】这一论断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机制的作用,把资源配置到效益好的环节中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使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是市场机制的长处。但市场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因而单靠市场的作用并不能保证社会生产各部门的持续协调发展和经济的稳定增长,而必须有国家对市场活动的正确指导和有效的宏观调控。题目中的观点看到了市场经济的优点和作用而忽视了市场经济本身的弱点和缺陷,因此,认为市场的调节作用能够保证社会生产各部门的持续协调发展和整个经济的稳定增长的观点是错误的。

2. 有商品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市场经济。

【答案】这一论断不完全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一种经济方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统一。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全部或大部分要通过市场交换来获得。所以,有商品济就有市场是正确的。

(2)市场经济是指市场配置资源的一种运行机制。商品经济成分发展,劳动产品和生产要素都成为商品,成为买卖对象。商品经济成为社会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市场的作用覆盖全社会,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形式。所以,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笼统地说,有市场就有市场经济是不正确的。

3.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它们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样的。

【答案】错误。具体分析如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它们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①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 ②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2)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只有争取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人民,巩固工农联盟,才能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同时,第二个联盟也非常重要,只有建立这个联盟,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壮大自己,孤立主要的敌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能掌握中国革命的全部领导

权,中国革命的胜利才有完全的保障。

(3)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这两个联盟在民主革命的地位和作用不一样。对民主革命起主要作用的是工农联盟,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在一定时期对民主革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 按生产要素分配不属于按劳分配,因此,它不应该参加社会主义分配。

【答案】这一论断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生产要素是指十地、资本、劳动力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形式,这就决定了按生产要素分配也是分配的一种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前提下允许各种分配形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虽然不属于按劳分配,但是它可以参加社会主义分配。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种不同的分配方式的作用和优势,促进经济的健康和快速发展。

二、简答题

5.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一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也是中国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根本体现,是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不论哪个社会阶层、哪个利益群体的人们,都能够也应该认同和接受这个共同理想,并且为这个理想共同奋斗。

③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小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仅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精神动力,也是国家文

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

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为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规范。

6.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答案】(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包括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 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有:

a.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b. 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 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将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在农村长期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②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a. 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这就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

b. 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而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及其互相间的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又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c. 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往往是在那些受过大革命影响、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这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d. 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重要的客观条件。

e. 而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内容包括:

①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