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省培养单位烟台海岸带研究所835自然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相对年代法(古生物地层法)

【答案】相对年代法是指依据地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地层剖面中的整合与不整合关系,标准古生物化石与生物群体进行对比等准则,确定某个地层或事件的相对年代的方法。此法虽能分清地质时间的先后,却不能确定其具体时间。

2. 区域大气环流

【答案】区域大气环流主要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以及行星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产生的一种区域性,季节性的气流运动,常称为季风环流。全球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区域为东亚和南亚地区,现以南亚季风的形成过程为例说明季风的形成过程:冬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温度相对陆地温度高,海洋上空气体作上升运动,而陆地上空空气作下沉运动,这样就在海洋上形成一个低压中心而在陆地上形成一个高压中心,即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进而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南亚冬季的东北季风,夏季由于行星风带位置的移动,南半球低纬的东南信风跨越赤道在北半球向右偏,进而形成南亚地区夏季的西南季风,而对于东亚的季风的形成,其影响因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分别形成冬季的西北季风和夏季的东南季风,

3. 生物多样性

【答案】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①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的长期演化过程中,遗传物质的改变(或突变)是产生遗传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②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

③生态系统是各种生物与其周围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4. 上层滞水

【答案】上层滞水是指包气带内局部隔水层之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其性质基本与潜水相同,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通过蒸发或向隔水底板的边缘下渗排泄,受水文因素影响强烈,水质极易受到污染。它由雨水、融雪水等渗入时被局部隔水层阻滞而形成,消耗于蒸发

及沿隔水层边缘下渗,常分布于砂层中的粘土夹层之上和石灰岩中溶洞底部有粘性土充填的部位。

5. 隐域性

【答案】隐域性指由地势起伏而导致水平地域结构发生异化的现象,又称内地带性地域。海

陆分布、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受局部地形或土壤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隐域植被,可分布在不同的植被地带内,夹杂在显域植被中间,不形成独立的植被地带:由于岩石组成、地形起伏、地质构造等所引起的大的山地、高原、平原等都是典型的非地带性自然综合体。

6. 河漫滩

【答案】河漫滩是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中水时出露的滩地。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 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河漫滩的地面大多比较平缓,在平原区比较顺直的河床两侧,常有自然堤发育,堤外地势一般比较低洼;在弯曲河床的两侧常有迂回扇发育,地面出现鬃岗与岗间洼地相间分布的现象:在河曲发育的河漫滩上,由于河流裁弯取直,还可能留下许多牛扼湖或废弃河道。

7. 生态位和生态幅

【答案】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作生态幅,其中包括最适生存范围,在这里生物生产发育得最好。各种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根据耐受范围的宽广或狭小,把生物分为广生态幅生物和狭生态幅生物。

8. 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

【答案】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是指自然地理过程或现象随时间的演化出重复出现的变化规律,分为周期性、旋回性、阶段性节律三种。其特点有:①叠加性,叠加在一起的各类节律,并不具有等效的功能,而是在各自不同的水平上起着相应的作用;②分级性,其作用强度和作用规模可区分出来,其中高一级的制约着低一级的,低一级的必然刻有高一级的印痕;③变异性,若高一级的节律发生变化,势必影响所有低级别的节律性,通过低级节律性在其演进过程中所产生的反馈作用,又影响较高一级节律的变异。地理节律性的产生来自地理现象的循环和振荡,其表现反映了地理模拟和地理预测的可能性。

9. 温度带

【答案】温度带是以各个地区活动积温的多少为标准,按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热量指标划分的地带。通常根据≥10℃的积温的多少可划分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五个温度带。①23°26'N (北同归线)到23°26'S (南回归线)为热带;②北纬(南纬)23°26' 到北纬(南纬)66°34' (北极圈、南极圈)为南北温带;③北纬(南纬)66°34' 到北纬(南纬)90度为南北寒带。

10.生态系统

【答案】生态系统是在一个特定环境内,其间的所有生物和此环境的统称。具体来说,它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其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类型众多,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11.岩相

【答案】岩相反映沉积环境的岩性、结构、构造、化石及其组合特征。岩相一般分为海相(深海相、浅海相)、陆相(河流相、湖泊相、沼泽相、滨海相)、过渡相三大类。岩相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沉积环境的变化,通过沉积环境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构造运动的特征与性质。

12.变质岩

【答案】变质岩是指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该岩石具有特定的比重、孔隙度、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等物理性质,一般分为正变质岩和副变质岩两大类。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它是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是建筑、钻探、掘进等工程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是各种矿产资源赋存的载体。

二、简答题

13.土壤盐碱化过程及影响因素。

【答案】(1)土壤盐碱化过程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渍化。各种盐碱土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做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再分配从而使盐类在积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集聚起来。

(2)影响盐碱土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①气候条件

在我国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类易于在地表集聚。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盐随水渗到下层或流走,这就是“脱盐”季节。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盆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这是主要的“反盐”季节,而西北地区由于降水量少,土壤盐分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②地形条件

地形部位高低对盐碱土的形成影响很大,地形高低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也就与盐分的集聚和移动有密切的联系,从大地形看,水溶性盐随水从高处向低处运动在低洼地带集聚,盐碱土主要分布在排水不畅的平原区。从小地形看,土壤积盐情况正好与大地形相反,盐分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