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30岁,农民,因“畏寒、发热、乏力、周身酸痛、轻咳、痰中带血丝13d”于8月22日来诊。查体:T38℃;结膜充血;腹股沟淋巴结约蚕豆大,有触痛。血常规:Hb124g/L,WBC12×10/L,N0.85,L0.15;尿常规:蛋白(+)。为协助诊断,还需要了解的情况是() A.钩端螺旋体疫水接触史。 外伤史。 毒物接触史。 在外用餐情况。 烟酒嗜好。
针灸学起源于我国的时代是()。 青铜器时代。 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时期。 奴隶制度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
外感咳嗽的治疗法则是() A.疏邪解表。 B.化痰止咳。 C.祛邪利肺。 D.调理脏腑。 E.补肺祛邪。
治疗“疟母”的代表方是() 鳖甲煎丸。 涤痰汤。 温胆汤。 桂枝茯苓丸。 清金化痰汤。
日龄8天患儿。近2日哭声低弱,拒奶,黄疸加深。体检:体温不升,面色发灰,前囟平,心肺无异常体征,脐部有脓性分泌物。其最可能的诊断是() 化脓性脑膜炎。 败血症。 母乳性黄疸合并脐炎。 宫内感染。 生理性黄疸合并脐炎。
患者男,50岁,患慢性溃疡性结肠炎15年,间断不规律服用柳氮磺氨吡啶及中药治疗。排便2~3次/d,偶带黏液、不带血,1年来主诉皮肤瘙痒,反复发作发热、黄疸,无明显腹痛,在当地医院多次诊断为“胆囊炎”,经抗感染治疗后症状缓解。该患者本次发病最可能的诊断是()(提示:MRCP提示CBD上段,左、右肝管及部分肝内胆管有多处狭窄及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