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谈谈大学生应怎样树立诚信品质。
【答案】(1)大学生树立诚信品质的重要性:
①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②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只有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牢固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身奋斗的理想信念。
③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大学生只有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坚守道德规范,才能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④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只有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努力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奠定立足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2)大学生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树立诚信品质:
①必须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树立高尚的诚信道德目标,并朝着目标不断完善自己,自觉与不诚信的行为作斗争。
②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讲诚信、讲道德,言必行、行必果,诚信做事、诚实做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自觉端正态度,坚守道德规范,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努力实现全面发展。
③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努力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奠定立足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石,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④学思并重,省察克治,慎独自律,积善成德,知行统一。树立诚信品质,不仅要学习关系如何做到诚信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强化履行诚信的执行力,时时刻刻注意反省自己,自我检查、自我检讨,及时改正做得不好的地方。
⑤向道德模范学习。树立诚信品质,要自觉地向诚信道德模范学习,以他们为榜样,激励自己,提升自己。
2. 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答案】(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层次为:
①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帅。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保障。
②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解决的是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间题,是国家法制的基础,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③行政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法规是把法律规定的相关制度具体化,是对法律的细化和补充。
④地方性法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部门
①宪法相关法
宪法相关法是与宪法相配套、直接保障宪法实施和国家政权运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调整国家政治关系,主要包括国家机构的产生、组织、职权和基本工作原则方面的法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方面的法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国家标志象征方面的法律,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权利方面的法律。
②民法商法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遵循民事主体地位平等、意思自治、公平、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商法调整商事主体之间的商事关系,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同时秉承保障商事交易自由、等价有偿、便捷安全等原则。 ③行政法
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的授予、行政权的行使以及对行政权的监督的法律规范,调整的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因行政管理活动发生的关系,遵循职权法定、程序法定、公正公开、有效监督等原则,既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又注重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 ④经济法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者调控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经济法为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度十预和宏观调控提供法律手段和制度框架,防止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所导致的弊端。
⑤社会法
社会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遵循公平和谐和国家适度干预原则,通过国家和社会积极履行责仟,对劳动者、失业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以及其他需要扶助的特殊人群的权益提供必要的保障,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⑥刑法
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它通过规范国家的刑罚权,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障国家安全。我国刑法确立了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等基本原则。
⑦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是规范解决社会纠纷的诉讼活动与非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诉讼法律制度是规范国家司法活动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非诉讼程序法律制度是规范仲裁机构或者人民调解组织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
3. 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答案】(1)社会公德的含义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2)大学生增强自身公德意识的途径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公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公德与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大学生要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①提高知识。社会公德要求的文明范畴是最基础的文明行为,如果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连这些基础的文明行为都做小到,那将是教育的悲哀。
②大学生要注重自己的养成教育。公德不仅仅只是唤醒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加强管理,包括公德行为方式的选择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③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参与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了解社会、扩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极大的帮助。大学生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的实践活动由很多具体方式,既可以参加社会公德的宣传活动普及社会公德规范、传播文明新风,也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服务社会、回报社会; 还可以参加学校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什么是符合社会公德的言行,什么是不符合社会公德的言行,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④大学生要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影响。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将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提升有促进作用。
4. 大学生怎样才能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答案】大学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1)认识大学生活特点,了解大学生活的变化
大学生活的新特点:宽松与自主并存的学习环境; 统一与独立并存的生活环境; 丰富与平等并存的人际环境; 多彩与严谨并存的课余环境。
(2)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确立独立生活的意识; 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虚心求教,细心体察; 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