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考研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时事简报》

【答案】《时事简报》是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在各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办的壁报的通称。1929年,毛泽东要求各军及各纵队都必须办一壁报,名称均为《时事简报》,内容是国际国内政治消息、游击地区群众斗争情形、红军工作情形,要求每周至少出一次。1931年3月,毛泽东还以总政治部主任的名义,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撰写了在红色区域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的通令和怎样办《时事简报》的小册了,进‘步推广《时事简报》这一宣传形式。由于这些指令的贯彻,《时事简报》成为根据地和红军初创阶段的主要新闻宣传阵地。

2. 新华社

【答案】新华社的全称是新华通讯社,它的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是当时的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1937年1月更名为新华通讯社,即“新华社”。

1956年刘少奇曾对新华社的工作作过具体指示,为新华社的发展确立了方向。作为国家通讯社,在这一时期新华社明确提出了要使自己成为“消息总汇”、成为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的目标。

新时期,新华社的发展目标是成为世界性通讯社。到1961年底,新华社的对外分社达到了40多个,新华社的国际新闻也由原来的据外电编发为主向以自己的驻外记者发稿为主、外电为辅的格局转变,这标志着新华社向世界性通讯社的快步进军。

3. 双办方针

【答案】“双办”方针是指“全党办报’夕、“群众办报”的方针。1942年4月11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宣布改版的基本内容,就是把少数人办报的方针转变为群众办报、全党办报的方针。从此,“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成为各根据地党报的办报原则并指导着新闻传播实践。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全面总结了新闻工作实践的经验,用更明确的语言对这一原则作了表述。他说:“办报和办别的事一样,都要认真地办,才能办好,才能有生气。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这样,“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进」步成为我们办报的组织路线和工作原则,不仅在当时,而且对以后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4. 进奏院状

【答案】进奏院状是指我国唐代不定期地由派驻首都的进奏院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

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原始状态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内容主要涉及皇帝的起居活动、诏旨,官吏任免事项,臣僚们的章奏以及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特点主要有:①不定期地由首都向地方传发,其读者对象主要是地方的藩镇和诸道长官; ②在行文上还保留有某种官文书的痕迹,但不同于一般的官文书,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早于正式的官文书; ③所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属于朝廷的政事活动; ④所提供的信息不少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有一些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

5. 《中外新报》

【答案】中国人最早的自办报纸。前身是《香港船头货价纸》,于1857年11月3日创刊,仔刺报馆印刷。该报形式上有两大特征:一是采取现代报纸小型版的形式出版,每份只出一张。首次打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来我国早期报刊书册式的形式。二是两面印刷,是我国最早采用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1865年初,《香港船头货价纸》改名为《中外新报》。1873年,《中外新报》发展成为日刊报纸。1919年最后停刊。

6. 邵飘萍

【答案】邵飘萍是民国初年的著名记者,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早在学生时代,邵飘萍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二次革命”后,邵飘萍赴日本留学,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专为京、沪报纸提供东京通讯,它曾首先向读者报道了袁世凯政府和日本政府秘密商议中的“二十一条密约”的详细内容,对国内反袁斗争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撰写时评常有重大、独家新闻报道,受到普遍赞誉。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之撰写的《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1916年邵飘萍还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辣手”为座右铭。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1926年,邵飘萍在北京被反动军阀杀害。

7. 新闻价值

【答案】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为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新闻价值的要素有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真实性、人情味、趣味性等。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新闻价值观和价值尺度。西方新闻学把读者兴趣作为新闻价值的试金石。无产阶级新闻学则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获知新闻的需求,注重社会效果作为新闻价值的基本含义。新闻价值理论产生于西方19世纪30年代的大众化报纸时期,它是在新闻社会化、商品化的客观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中国最早研究新闻价值的是徐宝磺。1918年,他在《新闻学大意》(发表于《东方杂志》)中,设专章论述“新闻的价值”。

8. 社交网络

【答案】社交网络也称关系网络。社会学中,社会网络指的是社会行动者及其间关系的集合,

换言之,一个社会网络是多个节点(社会行动者)和各节点之间的连线(行动者之间关系)组成的集合。通俗地讲,个体的社会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的人际关系网络,是与他有各种交往、互动关系的其他个体和他自身构成的一个集合。社会网络影响人们在互联网上信息获取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社会交往的质量,微博发生作用的机制,即嵌套性,就是基于节点(个人)的社会网络的链接。

9. 《立报》

【答案】《立报》是由成舍我主办的一张4开小型报纸,于1935年9月20日在上海创刊。它实行精编方针,以较小的篇幅承载较多的内容,售价低廉,力求使读者“能读、必读、爱读”。由于有爱国进步人士和中共地下党员参加工作,《立报》也积极宣传抗日救亡。1937年抗战开始后,该报继续进行抗日救国宣传,以“对内和平,对外抗战”为主张,积极报道各界救亡组织的活动,大力反映淞沪抗战的壮举,报道八路军战绩。1937年11月,由于口方对租界施加压力,该报被迫停刊。1938年4月,在香港复刊。

10.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答案】毛泽东1948年4月2日在山西兴县蔡家崖村对《晋绥日报》社编辑人员发表的谈话,刊载于同年5月出版的晋绥边区《新闻战线》创刊号上。毛泽东对《晋绥日报》在新闻工作中经历的“左、右”两条战线的斗一争作了全面的总结,提出在新闻工作中要经常开展反右和反左两条战线斗争。精辟的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仟务,毛泽东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他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地同广大群众见面。办好报纸,在报纸上政权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同群众的联系是党工作中一项不可小看,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关于办报的路线与方针,毛泽东指出,要全党办报,要由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

11.精确新闻学

【答案】精确新闻学又称精确新闻体、精确新闻报道,是指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查证事实,从而报道新闻。由美国学者、新闻记者菲利普·迈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其特点是用精确的数据、概念来分析新闻事件,尽可能避免主观的、人为的错误,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公正、令人信服。这一新闻报道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风行于美国新闻界,后传遍世界各国新闻界。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闻界开始运用这种新闻报道理论和方法报道新闻信息。

12.邹韬奋

【答案】邹韬奋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1926年10月起,他开始担任《生活》周刊主编,对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使其深受读者喜爱。“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从改良主义者转变为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爱国者,积极宣传抗日救亡,《生活》周刊创造了当时杂志发行量的最高记录。《生活》周刊被反动当局查封后,邹韬奋继续创办《大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