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目录

2018年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一).... 2

2018年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二).. 10

2018年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三).. 19

2018年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四).. 25

2018年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五).. 34

一、简答题

1.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意识指导活动的目的和计划,人的活动中预定的蓝图、目标、活动方式和步骤等,都体现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3)意识通过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世界、创造世界。

2. 为什么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

【答案】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所决定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

(1)就新旧事物与环境的关系来说,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或历史条件; 而旧事物之所以旧,在于旧事物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已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2)就新旧事物之间的关系来说,新事物是在旧事物“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对于旧事物来说,新事物既是促使其灭亡的因素,又是其赖以存在的因素,它是旧事物本身无法克服、无法消除的因素; 对于新事物来说,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却吸取、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仍然适合新的历史条件的东西,并添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东西,因而它在内容上比旧事物丰富,在形态上比旧事物高级和复杂,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3)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阶级的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反映着社会进步的要求,因而最终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因此,凡符合社会历史规律、顺应社会进步潮流的新生事物,不管经过怎样艰难曲折的道路,终究是不可战胜的。

3. 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2)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

(3)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为: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广大的劳动群众。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众还直接参加了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尤其是人民群众中的知识分子在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或精神生产过程中起到了非常突出的作用,他们中产生了小少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却不会随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和完成,而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

4.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答案】(l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和理性既是人的认识的两种基本形式,又是认识运动过程的两个基本阶段:生动的直观是观念反映过程的第一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 抽象的思维是观念反映过程的第二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认识的辩证运动表现为由生动的直观上升到抽象的思维以及与此相应的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阶段,彼此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系,二者之间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a. 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从认识的内容和顺序上看,人们总是首先接触一个个事物的现象,得到一定数量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抽象思维,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形成理性认识。 b. 感性认识有待发展为理性认识。认识的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达到思维,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认识。为此,就必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既不存在纯粹的感性认识,也不存在纯粹的理性认识。

5. 阐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答案】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1)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2)矛盾的普遍性又贯穿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矛盾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3)二者在一定的场合下还可以相互转化。

总之,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6. 简述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及其关系。

【答案】(1)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含义

①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就是指社会运动具有规律性。它的具体内容是:社会领域中具有普遍的因果关系,人们活动的每一个结果以及实际发生的历史事件都有其内在的原因; 社会运动中的主要因果关系属于历史必然性的序列,而历史必然性就是社会经济运动对人类历史行程的根本制约性:在历史必然性的制约下,历史过程呈现出一定的轨迹和趋势。

②历史选择性,实际上是指人的活动具有选择性,即具体的历史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活动。当一个民族的历史处在一个转折点时,社会发展往往显示出多种可能的途径。在这多种可能性中,哪一种可能性能够实现,则取决于这个民族的自觉选择,取决于这个民族内部不同阶级或集团实践力量的对比。历史选择可以使一个民族跨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通过不同的道路向着较高级的社会形态迈进。

(2)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

历史的选择性并不是对社会发展决定性的否定,相反,历史的选择性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内在统一的。历史选择的对象只能存在于可能性空间中,可能性空间是选择活动的前提,而这个可能性空间却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所决定的。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有着既定的前提并受历史规律的制约,并不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

7. 为什么说在意识产生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答案】之所以说在意识产生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是因为:意识不仅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产物。意识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并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要真正理解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必然要追溯到劳动,因为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