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834自然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河流补给的形式与特点。

【答案】河流水量补给是河流的重要水文特征之一。它决定了河流水量的多寡和年内分配情势。了解补给特征,有助于了解河流的水情特征和变化规律。降水、冰川积雪融水、地下水、湖泊和沼泽都可以构成河流的水源。不同地区的河流从各种水源中得到的水量不同;即使同一条河流,不同季节的补给形式也不一样。这种差别主要是由流域的气候条件决定的,同时也与下垫面性质和结构有关。

(1)降水补给

雨水是全球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补给来源。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水量及其变化与流域的降水量及其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国广大地区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的河流,降水补给占绝对优势。我国河流年径流量降水补给约占70。河流水量与降水量分布一样,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河流多在夏秋两季发生洪水,也与降水集中于夏秋两季有关。

(2)融水补给

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水量及其变化与流域的积雪量和气温变化有关。河流在春季气温回升时,因积雪融化而形成春汛。春季气温和太阳辐射水量变化不大,所以春汛出现的时间较为稳定,变化也较有规律。我国东北地区有的河流融水补给占全年水量的20%,松花江、辽河、黄河的融水补给可以形成不太突出的春汛。西北山区中山带的积雪及河冰融水,是山下绿洲春耕用水的主要来源。高山冰川融水补给时间略迟,常和雨水一起形成夏季洪峰。

(3)地下水补给

河流从地下所获得的水量补给,称地下水补给。地下水是河流较经常的水源。地下水补给具有稳定和均匀两大特点。深层地下水因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小,其补给通常没有季节变化,浅层地下水补给状况则视地下水与河流之间有无水力联系而定。

(4)湖泊与沼泽水补给

湖泊、沼泽水补给量的大小和变化,取决于湖泊和沼泽对水量的调节作用。湖泊面积愈大水量愈多,调节作用愈显著。湖泊沼泽补给的河流水量变化缓慢而且稳定。

(5)人工补给

从水量多的河流、湖泊中,把水引入水量缺乏的河流,向河流中排放废水等,都属于人工补给范围。

2. 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各有哪些主要类型?

【答案】(1)海蚀地貌是由于基岩海岸受海蚀作用而形成的。海蚀地貌包括多种类型:

①海蚀穴,指岸边激浪的强烈冲刷作用形成高度大致相同的凹槽,它们分布在陡崖的脚部,宽度大于深度。

②海蚀洞,指深度比宽度大的海蚀穴,在节理发育或者夹有软弱岩脉的基岩中,海蚀洞深可达几十米。

③海蚀窗,指冲入洞中的浪流及其对空气的压缩作用,可将洞顶击穿。

④海蚀崖,由于海蚀穴顶的岩石因下部掏空而不断崩塌而形成的悬崖。

⑤海蚀平台,指卜述过程不断进行,海蚀崖不断后退,在陡崖的前方留下一个向海微倾斜的基岩平台。

⑥岩脊滩,指由于岩性和构造的差异,平台表面遍布几十厘米高的岩脊。

⑦海蚀拱桥或海弯,指向海突出的娜角同时遭受两个方向波浪作用,可使两侧海蚀穴蚀穿而成拱门状。

⑧海蚀柱,指坚硬的岩脉常在平台上残留成突立的岩柱。

(2)海积地貌指当外海的波浪与海岸线成正交的方向传来时,海岸带的泥沙在波浪底流的作用下横向运动形成的。它也包括多种类型:

①水下沙坝,指由碎浪形成、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的长条形水下泥沙堆积体。不同季节的风浪规模不同,使水下沙坝发生位移。风浪大的季节移向深处,风浪小的季节移向浅处。

②离岸堤,由于海面大幅度的迅速下降从水下沙坝转变而成的。离岸堤与陆地之间是封闭或半封闭的浅水湖。

③海滩,由激浪流形成、与陆地相连接的沙砾堆积体。若在海滩的向陆侧有自由空间,进流可以越过滩顶流向陆坡上,而退流很弱,形成双坡型海滩,这种海滩在形态上表现为滩脊或沿岸堤。

3. 风沙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答案】地表特征、风动力状况是风沙作用及形成风沙地貌的基本条件。

(1)地表平坦:

平坦的地面以及开阔的内陆盆地,有利于气流的运行;同时往往堆积有比较丰厚的碎屑物质,为沙丘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物质来源。

(2)干旱少雨:

干旱区雨量稀少,蒸发强烈,土质干燥,地表植被稀疏或完全裸露,因此,有利于气流对地面的直接作用,从而引起沙粒的吹扬和沙丘的移动,使地面受到风沙的侵蚀。

(3)风沙流的形成:

干旱地区由于地面裸露,受强烈的日照后地面温度急剧升高,造成强烈的上升气流,风的强度和频度都较大,这些都为风沙地貌的发育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4. 地貌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有哪些?

【答案】(1)地貌形成的自然因素

①构造运动与地貌发育

构造运动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是形成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的区别造就了陆地与海底地貌的差异。地壳升降运动可在短距离、小范围内形成巨大的地表高度差异,不同高度地貌特征因而表现出垂直分异。

②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

大多数地貌外动力都受气候因素的控制。气候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导致外动力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最终将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及地貌组合。

③岩性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各种岩石因其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水理性质、结构与产状不同,抗风化和抗外力剥蚀的能力常表现出很大差别,形成的地貌类型或地貌轮廓往往很小相同。

④生物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使岩石发生机械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而影响地貌发育。植物根系由疏到密,由短到长,由细到粗,致使岩石裂隙扩大以至崩裂,即根劈作用,是植物导致岩石机械风化的典型例子。

(2)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通常有两种方式:

①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例如,破坏植被加速地表侵蚀。

②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如修堤筑坝约束河流或迫使其改道,从而改变冲积扇与冲积平原的发展道路。

5. 简述不同岩性的碳酸盐对岩溶作用的影响。

【答案】岩溶作用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作用,以及重力作用下的崩塌、坍陷、堆积等过程,亦称为喀斯特作用。

(1)水中含CO 2时,水对石灰岩的溶解能力很强,CO 2与水化合形成碳酸,当水与空气中CO 2减少,碳酸含量亦减少,CaCO 3将发生沉淀。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CO 2含量比空气中高数十倍,且反应速度很快,因而岩溶作用强。

(2)碳酸盐类岩石包括石灰岩、白云岩和泥灰岩等;硫酸盐类岩石包括石膏、硬石膏;卤化物盐类如岩软与钾盐,均属可溶性盐类。按溶解度排序,卤化物盐类最大,硫酸盐类居中,碳酸盐类最小,但喀斯特地貌却主要发育在碳酸盐类岩石尤其是石灰岩分布区,这与其分布极广且常露出地表有关。

(3)石灰岩的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泥灰岩兼有大量不溶解黏土,白云岩则以白云石为主。按溶解度排序为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因此石灰岩最易喀斯特化,尤其是节理发育、层厚、质纯的石灰岩和位于区域性断裂带的石灰岩,喀斯特作用最强。

6. 土壤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他们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答案】(1)土壤由固相、液相、气相三相物质组成,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