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808中国文学史(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中“问题小说”形成的原因。

【答案】“问题小说”是指为提出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旨在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问题小说”的形成原因主要有:

(1)时代发展的需要

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在一段时间内,全社会都来探究“人生究竟是什么”这样严肃的问题,读者要求小说能尖锐地提出他们所关注的各类社会问题,也并不企望文学一定给予多么明确的回答。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就写接受了家庭包办婚姻的青年同时接受了人道主义的思想,如果追求一己的幸福则必牺牲一个旧式的弱女子,若不离异又必陷自己一生于不幸。小说人物最后就这样处于两难境地。其他像王统照的《沉思》,提出作裸体模特儿的女子为何爱人反对、官吏干涉,甚至男性画师也不理解她的动机,使其陷入沉思之中。从提出问题之广来看,问题小说涉及当时青年关怀的家族礼教、婚恋家庭、妇女贞操、劳工、战争、知识者等诸多方面。其时因问题的尖锐性是第一位的,相应便减少了对小说形象化的要求,造成许多“问题小说”比较概念化,存在着文笔空疏、人物成为作者某种“主义”的传声筒等弊病。

(2)外部文学潮流的刺激

问题小说的出现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直接刺激:

①1918年《新青年》的“易上生专号”使这位挪威作家的社会问题剧风行一时,这对“问题小说”是一个推动,理论上的倡导则更早。

②1918年周作人在题为《日本近一十年小说之发达》的讲演中,就颇有倾向性地评介了日本近代文学中“问题小说”的地位,并由此肯定“为人生”的文学。次年2月他又写了《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明确提出“问题小说是近代平民文学的出产物”,“问题小说所提倡的必尚未成立,却不可不有的将来的道德”,强调“以小说为闲书”的中国传统中不可能产生“问题小说”。

③沈雁冰在“五四”时期所写的评论文章《文学与人生》《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里面,更借国外的思潮来提倡“为人生”的“问题小说”。这都对此类小说起到促进作用。

2. 简述巴金作品《家》的主题。

【答案】《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最有名的一部,同时也是巴金的代表作。《家》的主题主要表现为:

(1)封建大家庭由胜而衰的历史过程

《家》主要以长房中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故事为主,以各房以及亲戚中的各种

人物为纬,描绘出一幅人家族生活的画面,集中展现了封建人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败坏以至最后崩溃的历史过程。

(2)封建社会吃人的社会本质

《家》是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通过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本质,并且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同时,作品还以极大的激情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

(3)封建社会下大家庭女子的悲哀

《家》重点描写了三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性形象,她们虽然性格不同、社会地位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性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4)新旧社会模式的对立

《家》中父子对立的结构模式正是现实中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之间矛盾的具象化,而小说中子一代的出走与封建家长的死亡、封建大家族的崩溃,正是对这一矛盾的想像态解决。

《家》这种讲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启蒙主义话语中非常典型,它对后来的家族小说创作起了极强的示范作用。对传统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彻底否定也成为这类小说一个持久而强大的主题。

3. 谈谈周作人五四时期的文学观。

【答案】周作人在五四时期的文学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的文学

1918年,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一文,提出以下两点要求:

①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

②要求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而并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的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活”。

周作人认为,新文学所本的人道主义具体指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只有作家自己觉悟了,“占得人的位置”,才能讲人道,做人类。他将新文学的本质界定为“重新发现人”的一种手段,根本目标在助成人性健全发展。

(2)平民文学

1919年,周作人又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这实际上是对“人的文学”的具体化。

①他将封建传统的旧文学概括为“贵族的文学”,认为“平民的文学”恰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其两者之间的区别并非说这种文学是专做给贵族或平民看,专讲贵族或平民的生活。

②平民文学应以通俗的白话语体描写人民人众生活的真实状况,忠实地反映出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离合,描写大多数人民的真挚思想。

(3)人生的艺术派

1920年,周作人做了一次题为《新文学的要求》的演讲,针对当时新文坛中已经出现的“人生派”与“艺术派”的分野,提出自己的见解。

①他认为“为什么而什么”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因为“人生派”的流弊容易讲到功利里去,以文艺为理论的工具变成文坛上的说教。文学根本不必“为什么”,只是用“艺术的方法”表现作者对于人生的情思。

②1923年他出版评论集《自己的园地》,强调尊重创作个性,书写表达作者各自的情思,既反对以个人为艺术工匠的“为艺术派”,又反对以艺术为人生仆役的“为人生”派,而主张“人生的艺术派”。

4. 简述萧红《生死场》的基本内容及鲁迅、胡风的基本评价,你认为《生死场》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答案】(1)萧红《生死场》的基本内容

《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写于1934年9月。《生死场》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对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这部小说的构思开始于哈尔滨时期,全书共有十七节,在第一节《麦场》至第十节《十年》里,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笔调,描写了东北农民贫苦无告的生活。他们身受地主的残酷压榨,一年365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黑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跋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有的妇女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小说的后半部,是由人的生存死亡问题而转向了革命前途问题。

(2)鲁迅、胡风对《生死场》的基本评价

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己经力透纸背; 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胡风在“后记”中则指出:“她所写的农民们的对于家畜的爱着,真实而又质朴,在我们己有的农民文学里面似乎还没有见过这样动人的诗篇。”“使人兴奋的是,这本不但写出了愚夫愚妇的悲欢苦恼,而且写出了蓝空下的血迹模糊的大地和流在那模糊的血土上的铁一样重的战斗意志的书,却是出自一个青年女性的手笔。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女性的纤细的感觉,也看到了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

(3)《生死场》的艺术特色

①开阔而独特的景物描写与作者强烈感情的交融,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 ②塑造了各种性格的人物形象,突出描写了他们在抗日民族战争中的价值和意义。

③《生死场》显示了萧红作为一个女作家特有的细致和敏感,小说对人物心态、风土习俗都写得细腻感人,特别在对妇女悲剧命运的描写方面,更显出一种敏锐和大胆的笔法。

5. 简述孤岛文学现象并简要评价。

【答案】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有一部分留在上海租界这一类似“孤岛”的特殊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