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哈尔滨理工大学620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外国教育史教程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答案】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提出的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亚里士多德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体育训练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①在儿童的教育中,“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

但他要求对学生的体育训练一定要适度,否则会损害儿童的体格和妨碍他们的生长;

②为了把城邦治理好,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际活动和反复练习,逐渐养成具有“中庸”、“适度”、“公正”、“节制”和“勇敢”的美好德行;

③在智育方面,亚里十多德确定阅读、书写、乃至绘画的目的都是为了将来的实际效用; ④音乐教育是亚里士多德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音乐不仅是实施美育的最有效的手段,而且它还担负着智育的部分职能,并且又是实施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与智育不同,他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而是为了在闲暇时供理智的享受。

(2)亚里士多德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的启示

亚里十多德的中庸之道和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不仅是对古希腊传统思想“和谐”观念的继承和发展,更是他对其所处时代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种极端现象的批判。现在我国致力于和谐社会的建构,亚里士多德的“中庸”、“适度’、“公正”、“节制”的中道观以及和谐教育思想对如何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2. 简述操作技能学习的高原现象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答案】(1)操作技能学习的高原现象

操作技能的高原现象是指在结构比较复杂的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会出现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这一现象在练习曲线上表现为出现一段接近水平的线段,此时曲线不但不上升,甚至还可能出现少许下降。但在高原期后,曲线又继续上升。

(2)高原期现象产生的原因

感觉机能和中枢机能对动作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减弱; 提高练习成绩的新的活动结构和方法尚未形成; 练习方法不当; 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 产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 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甚至产生仄倦等消极情绪; 意志品质不够顽强等。只有消除这些消极因素的干扰,才能避免高原期现象的发生。

3. 简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答案】苏霍姆林斯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作品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1)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提出

针对当时苏联学校教育的弊端,提出了和谐教育的思想。

(2)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要求

和谐教育要求不要以分数取人,不要只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内容。

(3)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的内容

①学校教育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明确地提出了普通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他的学校教育的理想,即:“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全面和谐的发展。意味着劳动与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一,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

②和谐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深入地改善整个教育过程,实施和谐的教育。学校要创造一些条件和相应的环境,使学生的天赋才能和业己形成的内在的精神财富得以充分表现,要把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与他参加改造客观世界的表现和自我教育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观点出发进行教育。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

(4)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曾被誉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教育理论对70年代和80年代苏联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例如,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就接受了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育和教学工作整体性的观点,将全面和谐发展学生的个性作为学校理想的观点。70年代和80年代在苏联出现的一批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教育理论探讨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师,像阿莫纳什维利等人,也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间的良好合作、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强烈影响。

4. 分析美国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

【答案】进步教育运动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潮。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兴起、成型、转折和衰落四个阶段。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未能与美国社会的持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未能较好地适应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该运动存在期间,美国社会发展迅速,变化剧烈,对美国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美国在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后,基本实现了现代化,社会结构也更为复杂,不

同集团的利益日趋多元化,使进步教育家们无所适从。尤其是战后冷战局面的出现、与朝鲜的战争以及美国国内麦卡锡主义的盛行,美国社会的状况已经使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客观基础。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的上天使进步主义教育遭到更为广泛、激烈的批评。

(2)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存在局限性。例如,过分强调儿童个人的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对个人发展的决定作用; 过分否定学校工作的一些基本规律,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此外,进步教育运动在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多元化与运动的相对统一性之间,以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导致了运动内部的分裂。进步主义者所建议的做法在时间和能力上,对教师提出了过高的要求。

(3)改造主义教育和一些保守主义教育流派的抨击与批判,加速了进步教育的衰落。

5. 简述美国《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内容。

【答案】(1)背景

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又掀起了战后第三次教育改革运动。这次改革运动是以1983

年4月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发表的著名报告——《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为开端的。

(2)该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建议和实施意见,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①加强中学五门“新基础课”的教学,即要求中学加强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计算机课程的教学;

②提高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育标准和要求,推行标准化测试;

③通过加强课堂管理等措施,有效利用在校的学习时间;

④改进师资的培养,提高师资就业前应达到的教育专业训练标准。同时,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

⑤联邦政府、州和地方的官员都必须发挥领导作用,负责领导教改的实施。各级政府、学生

, 家长以及全体公民都要为实现教改的目标提供必要的财政资助。

(3)该报告的影响

该“报告”对美国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恢复和确立了学术性学科在中学课程结构中的主体地位; ②加强了课程结构的统一性,对所有学生提出了严格的共同要求; ③增强了公众对教育的信心,重新激发了公众对教育的关注和资助

6. 简述教育实验内在效度与外在效度的含义,并举出两种影响实验效度的心理效应。

【答案】(1)内在效度的含义

教育实验的内在效度指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的结果能被解释的程度。它表明的是因变量的变化在多大的程度上是来自于对自变量的操纵。

(2)外在效度的含义

外在效度涉及教育实验研究结果的概括化、一般化和应用范围问题,表明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研究结果是否被正确地应用到其他非实验情境、其他变量条件及其他时间、地点、总体中去的程度。外在效度可分为总体效度和生态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