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810经济学(含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说明虚拟资木与实体资木的区别和联系。
【答案】虚拟资本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与虚拟资本相对立的是实体资本,实体资本也可以称为真实资本或现实资本,是指定期带来收入的、以实物或货币形式表现的资本。实体资本是本身具有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实际发挥作用的资本,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1)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联系
虚拟资本是实体资本的“纸制副本”,以证书形式证明实体资本所有权,表现实体资本价值。因此,虚拟资本的存在和运动必然要以它所表现的实体资本为基础。
①实体资本具有基础性作用。其表现在:第一,实体资本的运动状况决定虚拟资本的运行状况,证券发行者的生产经营状况决定着证券投资者的收益。第二,实体资本运用的规模影响着虚拟资本的发行规模,社会再生产规模决定着证券投资规模。第三,实体资本的循环周期影响着虚拟资本的周期波动。
②虚拟资本对实体资本也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和影响。其表现是:第一,虚拟资本与现实货币资本都是实体资本循环运动的起点,从而影响实体资本运用的过程和规模。第二,虚拟资本的流向影响着实体资本的分配比例和结构。第三,虚拟资本扩大了实体资本的活动范围。
(2)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区别
从矛盾性来看,虚拟资本虽然是实体资本的价值表现和纸制副本,但其价格却不是由实体资本价值决定的,而是由预期收入和平均利息率决定的。这样一来,虚拟资本的价格变动就会与实体资本价值变动相背离,其价格不随实体资本价值变动而变动,呈现出相对独立的运动。虚拟资本价格运动的特点是:第一,虚拟资本价格与预期收益大小和预期收益的可靠程度成正比。第二,在预期收益率一定的情况下,利息率按相反方向调节虚拟资本价格。第三,虚拟资本价格的涨跌与证券市场的供求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
2. 说明部门内部竞争和部门之间竞争的区别和联系。
【答案】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竞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部门内部的竞争,它使个别劳动时间折算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另一种是部门之间的竞争,指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争夺最有利
的投资场所而进行的竞争,哪个部门或行业的利润率高,其他部门的资本就会向这里转移,其结果必须导致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趋向于平均化。
(1)部门内部竞争与部门之间竞争的联系
部门内部竞争与部门之间竞争的联系在于,两者都使利润率在各个企业或部门之间平均化。部门内部竞争使得部门内的企业的利润平均化,而部门间竞争使得各部门的利润平均化,最终结果是所有行业、所有企业的利润平均化。这两种竞争促使了资源在不同企业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刺激了资源的配置和资本主义生产技术的提高。
(2)部门内部竞争与部门之间竞争的区别
部门内部竞争与部门之间竞争的主要区别在十:部门内部的竞争导致社会价值的形成,而部门之间的竞争导致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部门内部竞争,是同一部门生产同种商品的各个资本主义企业,为了争夺有利的生产、销售条件和获得超额利润而进行的竞争。竞争的结果,使商品不同的个别价值,均衡为相同的市场价值,即社会价值。市场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市场价格,它是商品在市场上买卖的价格。部门内竞争刺激了资本主义生产技术的发展和部门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部门之间的竞争导致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各部门之间资本有机构成不同,投入等量的预付资本,在不同部门获得不同的利润,这与利润作为预付总资本的产物这一规定相矛盾,也是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中,各部门的资本家不论从事哪一种商品的生产和经营,都要求大体上比例于他们的预付资本量而获得相应的利润,否则就必然引起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自由转移。这种转移,是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实现的。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使各个部门不同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在利润率平均化的条件下,各部门的资本家便可以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与其投资量大小相适应的平均利润。
3. 怎样理解货币转化为资本与劳动力成为商品之间的关系。
【答案】只有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因为如果劳动力不是商品,货币无法购买到劳动力,则即使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也无法使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货币就小能成为资本。
(1)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商品是指成为市场交易对象的人的劳动能力。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①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处置自己的劳动力,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即劳动力的所有权属于劳动者本人:
②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既没有生产资料,又没有生活资料,他只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卖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2)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谋求自身增殖的货币。资本不是一般的商品价值,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货币转化为资本是为了使货币资
本带来剩余价值。这正是资本总公式(G-W-G' )中价值量发生变化的原因。
(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经营,需要掌握一定量的货币,以便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区别的。
资本流通公式是:G (货币)-W (商品)-G' (更多货币)。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因而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但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殖,即产生了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就是要阐明货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怎样转化为特殊资本的。
①剩余价值是不可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的。流通过程中发生的都是等价交换,因此剩余价值不能产生于流通过程,但又离不开流通过程,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②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G-W 阶段的货币上,因为此时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殖。
③价值增殖也不可能发生在W-G ´阶段上,此时商品的价值是既定的,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增殖。
④价值增殖必然发生在G-W 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这种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为资本家所雇佣,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4. 简述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模式、目标与手段。
【答案】(1)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模式
宏观调控模式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经济体制模式决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实践中曾经形成多种宏观调控模式,其中主要有两种:
①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②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间接指导调控模式,即市场与调控相结合模式,主要有四个特征: 第一,整个宏观调控是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进行的。
第二,计划的形式和作用的范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第三,对企业的调控方式以间接调控为主。
第四,调控手段由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相结合,逐步地转向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仅仅作为辅助手段。
(2)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
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有:
①促进经济增长,是指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
②增加就业,是指尽可能消除非自愿失业,使每个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劳动者都能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