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辨析题

1. 感性认识是在亲身实践中直接接触客观事物得到的,理性认识则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形成的。因此,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

【答案】该观点是小全面的。具体分析如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因而都属于认识范畴,都是人的认识所必需的,是不可分割的。

然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又是有区别的。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事物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不能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特性; 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能够深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感性认识是在亲身实践中直接接触客观事物得到的,理性认识则是人文们借助抽象思维形成的。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的说法是不全面的。

2. 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的。

【答案】该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运动就其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它标志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

物质与运动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

3. 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4. 有人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个观点对吗? 为什么?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证明,自私不是人类的普遍本性。私有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私有制经济关系的反映。

(2)从理论上讲,说自私是人的本性也是站不住脚的。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看,自私观念只能是私有制经济的反映,而决不是人的本性。从自私的根本特征来看,不应当把人们要求得到正当的个人利益等同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正当的个人利益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与自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3)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观点,既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在理论上也说不通,因而是错误的。

二、简答题

5. 怎样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答案】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而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之所以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是因为: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吃、穿、住、行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物质产品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

(2)物质生产生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核心内容,它构成其他社会生活,如社会的精神生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与实践等的基础,并推动后者的运动、发展。

(3)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状况及其变化,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必须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虽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不能越出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范围。

(4)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①生产力的发展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进步与否的最高标准或根本标准,是因为任何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多种目标,多种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②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社会的发展体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中,但集中地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

6. 简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答案】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1)二者是相互区别的

矛盾的普遍性有两重含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或个性是指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解决矛盾的具体形式各有其特点。

a. 矛盾性质的特殊性。

b. 矛盾地位和矛盾方面的特殊性。

c. 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

(2)二者是相互联系的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间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矛盾的特殊性作为个性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矛盾的普遍性又贯穿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共性统摄着个性。共性与个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就人类的认识程序来说,是由个别到一般、共性,然后又用这一般、共性的东西,去研究新的、个别的、特殊的事物,从而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科学认识便是这种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

7. 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答案】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又称为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而改造世界。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如下: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的活动中预定的蓝图、目标、活动方式和步骤等. 都体现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意识活动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

(4)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8. 怎样认识事物的肯定与否定?

【答案】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或两种因素。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 否定的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肯定与否定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

(1)肯定和否定是相互排斥的。在它们相互排斥的过程中,当肯定的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 一旦否定的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就使事物转化到自己的对立面,达到对事物自身的否定。事物的自我否定,也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矛盾的转化和解决。

(2)肯定和否定是相互渗透的。肯定包含否定,否定又包含肯定。世界上既没有不包含任何否定的纯粹的肯定,也没有不包含任何肯定的纯粹的否定。肯定中总是渗透、包含着否定,在这个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 而否定中又总是渗透、包含着肯定,在这个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从发展的过程来看,如果肯定中不包含否定的因素,事物就会停滞不前; 反过来看,如果否定中不包含肯定,事物就失去了发展的可能。

9. 简述社会进步及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

【答案】作为哲学范畴的“社会进步”,是指社会合乎必然性的前进发展,是社会由旧的历史时代向新的历史时代的转变。它是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合乎规律地前进运动。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进步的过程,既包括物质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也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的根本的标准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具体原因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