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813中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元杂剧《倩女离魂》是杂剧作家_______的代表作。
【答案】郑光祖
【解析】《倩女离魂》是元朝后期杂剧中最优秀的作品,故事是在唐人传奇《离魂记》的基础上,由元代杂剧家郑光祖改变创作而成的。
2. 刘勰《文心雕龙》评_______为“五言之冠冕”。
【答案】《古诗十九首》
【解析】《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早期文人五言诗的典范。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称誉它为“五言之冠冕”。锺嵘《诗品》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3. 被称为“南戏之祖”的元代作品是《_______》。
【答案】琵琶记
【解析】在南戏作品中,《琵琶记》以其耀眼的光辉,不仅照亮着当时的剧坛,而且笼罩着整部戏曲的历史。在元代,它是南北戏曲创作的殿军; 对明清两代而言,它是传奇的开山之祖。《琵琶记》代表了南戏创作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南戏之祖”。
4.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诗经》“小雅”中的_______。
【答案】《诗经·小雅·采薇》
【解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诗经·小雅·采薇》里著名的句子,它像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离开故乡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今回想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时间,他经历了什么己经尽在不言中了。
5. 明代在南方的众多地方声腔中,最主要的有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和_______“四大声腔”。
【答案】昆山腔
【解析】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的概念随历史发展有所变化,如明初时指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地方戏兴起后的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系统,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指梆子腔、皮黄腔、昆腔和高腔。
6. _______最早见于南朝人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卷一,题目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答案】《孔雀东南飞》
【解析】《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人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后来被《乐府诗集》
收入《杂曲歌辞》。全诗353句,1765字,是乐府诗歌中最长的叙事诗。
7. 司马相如的代表作是《_______》和《_______》。
【答案】子虚赋; 上林赋
【解析】司马相如,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上林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
8. 被王国维称赞为“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词人词作是纳兰性德写的《_______》。
【答案】纳兰词
【解析】纳兰性德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清家词话和学者对他评价甚高,王国维赞其词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北宋以来,一人而己”
9. “竹林七贤”主要活动于三国魏的_______时期。
【答案】正始
【解析】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其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七人也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
10.曹丕的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
【答案】《典论·论文》
【解析】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专论。“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幹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祯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11.清代前期,诗坛权威人物王士禛重视文学独立的艺术价值,提出了影响一代诗人的“_______”。
【答案】神韵说
【解析】神韵说是清代诗人王士禛诗歌理论的核心。神韵说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的消遣娱乐功能。王士禛在理论上继承了锺嵘、司空图、严羽的诗学思想和南宗画论,总结了王维、孟浩然以来的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传统,将神韵说发展为一套有系统的诗歌理论。他强调“兴会神到”,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是清和远。
12.两宋词坛上,_______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答案】柳永
【解析】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
而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于是词至柳永,体制始备。
二、名词解释
13.纳兰性德
【答案】纳兰性德是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他的词基本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但细读却又感淡淡忧伤。他将清代词的创作推向繁荣与鼎盛,以“别样清幽,自然标格”之词风独树一帜。
14.汤沈之争
【答案】汤沈之争是指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与沈璟围绕“曲律”所产生的分歧与争议。汤显祖注重剧作的曲意,认为为了充分表达“意”“趣”“神”“色”,为了内容的需要,可以突破格律束缚; 沈璟则注重严守音律,认为只要作曲合乎曲律,内容倒在其次。两人的分歧,关键在于着眼点不同,汤显祖是从文学对社会的功用角度出发,提出重立意、才情,而沈憬则致力于戏曲艺术内部规律的探讨。因此他们的分歧并非政治意义的对立,也没有好与坏、进步与落后、正确与错误之分,相反,正是二者的补充、融合,推动了传奇艺术的发展。
15.“南洪北孔”
【答案】“南洪比孔”是指清初著名历史剧作家洪昇和孔尚任二人。清代初年,剧坛出现了洪昇和孔尚任两位著名的剧作家。洪昇(南方浙江钱塘人)创作的剧作《长生殿》和孔尚任(北方山东曲阜人)创作的《桃花扇》是两部结构宏大的历史剧,被誉为清代传奇南北高峰,在当时影响颇大。《长生殿》写的是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而《桃花扇》写的是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孔尚任和洪昇因此也被世人并称为“南洪北孔”。
16.都城赋
【答案】都城赋,是以都市为描写对象的赋,又称为都邑赋,或都市赋。都城赋滥觞于扬雄的《蜀都赋》,为赋的创作开辟出新的道路。而后东汉初杜笃的《论都赋》,描绘了西京的险要地势,说明应定都长安的原因。其后有傅毅的《洛都赋》《反都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南都赋》,直至西晋左思的《三都赋》等,从而汇成都城赋创作这一潮流。两千年间,这类赋从来未间断过。清康熙年间陈元龙等人所编辑的《历代赋汇》,所收不包括清朝在内的“都邑赋”百有余篇。
三、简答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