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866中文专业文学基础常识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柏拉图称希腊女诗人______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答案】萨福
【解析】萨福是古希腊著名的女抒情诗人,是西方文学史上开天辟地的女诗人。一生写过不少情诗、婚歌、颂神诗、铭辞等,她的作品多为柔美婉约的渴求爱恋的情诗,并且常常为她的女弟子所作。
2. 苏联文论家巴赫金从______的小说创作中提炼出“复调小说”的理论。
【答案】陀思妥耶夫斯基
【解析】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复调小说”的概念是现代文论的一个重大飞跃,对读者反映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都有深刻影响。
3. 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拉伯作家是______。
【答案】纳吉布·马哈福兹
【解析】纳吉布·马哈福兹是第一位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拉伯作家。他的小说创作成就使他
,成为阿拉伯文学界无可争议的一代宗师。代表作品有《命运的嘲弄》、《阿杜比斯》、《埃伊拜之战》
,即《宫间街》,是马哈福兹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其中《三部曲》、《思慕宫》和《怡心园》
阿拉伯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二、名词解释
4. 英国湖畔派诗人
【答案】英国湖畔派诗人是指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较早产生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由于他们三人曾一同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先后在格拉斯米尔和文德美尔两个湖畔居住,以诗赞美湖光山色,所以有“湖畔派诗人”之称。在文学上,他们共同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情论,通过缅怀中古的淳朴来否定现实的城市文明。他们主张从宫廷转向民间,从城市转向乡村湖畔,写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 采用人民大众的语言,做到通俗易懂,节奏上应与口语音调一致; 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强调诗人的真情实感。
5. 巴别塔神话
【答案】巴别塔神话是《圣经·旧约》中的一个神话。传说人们为了避免洪水灾难的再次发生而修建通往天国的巴别塔。此事触怒了上帝,上帝不允许人类怀疑自己的誓言,于是上帝决定通
过给每一个人创造不同的语言而将人们分隔开,于是巴别塔被迫中途停工。巴别塔神话在宗教艺术中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表明人类狂妄自大最终只会落得混乱的结局。
6. 奥林匹斯神系
【答案】奥林匹斯神系是古希腊神话中以宙斯为最高统治者的神系,因居于奥林匹斯山而得名。这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纪律化的庞大神族,诸神各司其职,分别掌管天上人间的各种事物。它是父权制时代社会的反映,其中主要的有天后赫拉、太阳神阿波罗、海洋神波塞冬、女战神雅典娜、地狱之神哈得斯等。又称为俄林波斯神系。
7. 摩西五经
【答案】摩西五经是西伯来圣经最初的五部经典,又称摩西五书。它们是《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摩西五经是犹太教经典中最重要的部分。同时它也是公元前6世纪以前唯一的一部希伯来法律汇编,并作为犹太国国家的法律规范。其主要思想是:神的创造、人的尊严与堕落、神的救赎、神的拣选、神的立约、神的律法。
8. 《摩诃婆罗多》
【答案】《摩诃婆罗多》是印度古代梵语叙事诗,意译为“伟大的婆罗多王后裔”。其主要内容是叙述婆罗多族的两个后裔居楼族和般度族间大战的故事。《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并列为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现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诗的基础上编订加工而成,其中有长篇
,英雄史诗,而且有人量的传说故事作为插话,有宗教哲学以及法典性质的著作。有10万“颂”
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史诗,规模宏大、内容庞杂。印度现代学者认为《摩诃婆罗多》是印度的民
,堪称“印度的灵魂”族史诗,内含印度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9. 超现实主义
【答案】超现实主义是资产阶级艺术派别之一。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或简称超现实。它源于达达主义,最先兴起于法国,之后逐步发展到世界各地。超现实主义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对视觉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其主要特征,是以“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
三、简答题
10.娜拉形象的意义。
【答案】娜拉是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的女主人公。娜拉是个觉醒的资产阶级妇女形象,《玩偶之家》中的女性主义思想主要是通过娜拉这一形象表现出来的。
(1)娜拉是资产阶级社会中的一个叛逆的女性
娜拉出身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是她父亲的玩偶,结婚以后又是她丈夫的玩偶。娜拉表面上是一个未经世故开凿的青年妇女,一贯被人唤作“小鸟儿”、“小松鼠儿”,实际上她性格善良而坚
强,她热爱生活,她热爱她的父亲、丈夫和儿子,为了他们的幸福,她不惜牺牲自己。她为了偿还给丈夫治病的债务而又不让丈夫发觉,费尽心机节省家用,甚至夜晚偷偷领些抄写工作来干。她同情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她相信海尔茂所说的为了爱她会毫小踌躇地牺牲自己的生命的诺言。可是,事实最终使她醒悟过来,海尔茂原来是一个极端自私和虚伪的人,她幻想出现的所谓奇迹并没有出现。当海尔茂用一个妻子和母亲的责任来约束她时,她理直气壮地回答说:“我还有别的同样的责任”,那就是“我对自己的责任”。“现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她看穿了丈夫的伪善和自己的处境,她的心又平静了,毅然出走。
(2)娜拉彰显了对女权主义主张的回应
通过对娜拉形象的塑造,易卜生提出了现代家庭中的妇女平权问题。旧观念认为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女性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持有这一思想的海尔茂严重控制了娜拉的自我发展。为了取悦海尔茂,娜拉不得不表现得像一个被宠坏的小孩,一个需要保护的弱者,一个温柔、顺从的妻子。最后,娜拉终于在觉醒中离家出走。她用实际行动表明了经济独立的要求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以海尔茂为代表的父权思想的维护者,给予重重一击。娜拉的出走并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建立在她对海尔茂言行背后父权思想的清醒认识上,回应着激进的女权主义主张。
11.请问“湖畔派诗人”创作怎样表达浪漫主义的?
【答案】“湖畔派诗人”是指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较早产生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由于他们二人曾一同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以诗赞美湖光山色,所以有“湖畔派诗人”之称。
“湖畔派诗人”的创作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达浪漫主义:
(1)诗歌题材写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
在诗歌题材上,他们主张写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强调诗人的内心探索和感情的自然流露。除此之外,他们还善于描写大自然,赋予大自然以一种提升的精神境界与道德修养的力量。
(2)诗歌语言采用人民大众的语言
在诗体方面,主张发展民间诗歌的艺术传统,采用民间口语,发挥诗人的想象力。华兹华斯说诗必须含有强烈的情感,这就排除了一切应景、游戏之作; 诗必须用平常而生动的真实语言写成,这就排除了“诗歌词藻”与陈言套语。
(3)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诗的作用在于使读者获得敏锐的判别好坏高下的能力,这样就能把他们从“狂热的小说、病态而愚蠢的德国式悲剧和无聊的夸张的韵文故事的洪流”里解脱出来; 湖畔派认为诗是“一切知识的开始和终结,同人心一样不朽”,诗人则是“人性的最坚强的保卫者,是支持者和维护者,他所到之处都播下人的情谊和爱”。
总之,湖畔派诗人的理论和实践结束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对英国诗歌的改革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他们否定诗歌的社会作用,美化中世纪的田园生活,提倡唯心主义、唯灵主义、神秘主义,把“听天由命”看成是人的“天性的永恒部分”等观点是片面的、不可取的,拜伦和雪莱也对此进行过激烈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