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627教育学基础综合(我校自命题)之教育心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布鲁纳的教学观。

【答案】(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①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当学生掌握和理解了一门学科的结构,他们就会把该学科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因此,布鲁纳把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地位,成为教学的中心。他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就容易记忆学科知识,就能够促进学习迁移,提高学习兴趣,并可促进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②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③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原则:

①动机原则。即学生有内在的学习愿望。

②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③程序原则。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或迁移。

④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

2. 什么是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有什么特点?

【答案】(1)心智技能的含义

心智技能又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心智活动是指在人脑内部借助于内部言语,以简缩的形式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

(2)心智技能的特点

①心智技能作为一种活动方式,属于动作经验,区别于程序性知识。

②心智技能作为一种心智活动方式,区别于操作活动方式和外部言语活动,它具有对象的观念性、过程的内潜性和结构的简缩性等特点。

③心智技能作为一种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一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和习惯动作。

④心智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区别于本能。它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主体通过动作经验的内化而形成的。

3. 举例说明实验研究中如何有效地控制无关变量与误差?

【答案】实验法是指从某种理论或假设出发,有计划地控制某些条件,以促使某种或某些现象的产生,从而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方法。实验研究包含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两种,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应有效控制无关变量与误差。

①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有许多种,一般是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和统计处理(如协方差统计分析)来实现的。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无关变量虽然与实验目的无关,但若不加以控制,将影响实验结果。实验设计是在实验之前对如何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以及如何检测因变量的一种扼要的计划,它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

举例:进行一项小学生数学认识发展的实验中,在实验之前应设计好实验,自变量要考虑到儿童年龄、性别等特点,在实验的过程中要避免无关因素的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实验施测的环境等,因变量用学生答对题的分数表示。其计分要客观合理,然后对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因为数学成绩是等比数据,对其进行参数检验。

②实验过程中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以将误差减至最小。因为在实验的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影响实验的意外事件和干扰因素,致使实验结果产生误差。如被试的中途退出、各种实验者效应(如期望效应)、被试效应(如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等。

举例:对小学三年级学生,阅读水平的发展实验,如果是班主任作为主试,则各个班级的班主任应进行统一培训,评分要客观,而且班主任要尽量避免主观偏见。

4. 在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中,关于其研究对象有哪几种主要看法? 其历史渊源是什么?

【答案】(1)在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中,其研究对象主要有心理教育学观点、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和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这三种看法。

①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科。它本身并不具有独立性及特殊性,只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教育领域中的问题。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的附属学科。

②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如何掌握社会历史文化的,因此,理应把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合并。这样,教育心理学的独立性难以体现出来,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该学科的发展。

③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提倡教育心理学应以学习或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而建设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但由于他们对教育与学生学习的本性、对学生的能力与品德的实质等问题缺乏深入探讨,由于其教育心理学对象的理论依据的薄弱性,因而他们所确定的内容体系仍缺乏内在联系。

(2)其历史渊源分别如下:

①从赫尔巴特开始到现在,心理教育学观点在西方教育心理学领域中仍非常流行。

②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莫依曼等人所提倡的实验教育学运动以儿童的身心发展问题为核心。这种倾向性也影响着教育心理学,使儿童身心发展的研究一度成为当时教育心理学的中心内容。这在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从其书名中即可体现出来,如《儿童教育心理学》(列维托夫,1958年)。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达维多夫于1976年曾在《心理学问

题》第四期上发表了题为《在教育发展现阶段中的年龄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文章,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对社会历史文化掌握的结果。

③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美国的桑代克是该观点的最初倡导者。他认为,教育心理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向人们提供人性变化的知识,而人性的变化是通过学习实现的,所以学习在教育心理学中占中心地位。直到1968年,奥苏伯尔编著的《教育心理学》问世,他不仅坚持教育心理学要以学习的心理学研究为中心,而且还强调要以学生的课堂学习研究为中心。奥苏伯尔关于教育心理学应成为以研究学生学习为主要任务的独立学科的主张,在美国曾得到了许多教育心理学家的赞同。如戴维斯、雷斯尼克等。大部分教育心理学家将他们的研究领域看作是在实际情境中(如课堂情境)进行研究,关注情境和交互作用,而不是所谓的“客观的”实验。

5. 什么是知识的保持和遗忘? 知识遗忘的进程怎样?

【答案】(1)知识的保持与遗忘

①知识的保持

保持是指识记过的经验在人们头脑中的巩固过程,即信息的存储过程。保持是识记和再现的中间环节,在记忆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没有保持也就没有记忆。知识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储的信息在内容和数量上都会发生变化。数量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保持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 在内容方面,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的不同,加工和组织经验的方式不同,人们保持的经验可能有,保持的内容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简略、更概括,一些不太重要的信息趋于消失,而主要内容及其显著特征被保持; 保持的内容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详细、更具体、更完整、更合理和有意义。

②知识的遗忘

遗忘是指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能再认不能回忆称为不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称为完全遗忘; 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称为暂时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称为永久性遗忘。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2)知识遗忘的进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 )对遗忘发展的进程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自己既当主试又当被试,独自进行实验,持续数年之久。为了对结果进行数量分析并排除过去经验的干扰,他采用了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采取重学法(又称节省法)来检验记忆的效果,得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研究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遗忘的发展是小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6.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答案】(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③重视知识问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