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古籍所)703文学理论之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词“别是一家”
【答案】词“别是一家”是李清照继承了苏轼论词“自是一家”说的精华,在其所著《词论》中提出的新的词学观点。它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别是一家”,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它不仅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讲究音律,以便“协律”“可歌”。词作只有保持自身独立的文体特性,才能不被诗所替代,在文学之林中占有独立的地位。如果说苏轼是从诗词同源的渊源论角度提高词体的地位,那么,李清照则是从词的本体论出发进一步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2. 皎然《诗式》
【答案】皎然《诗式》是唐代著名的理论批评专著,共五卷,作于贞元五年。其第一次把佛教的宇宙观和认识论引来论诗,以意境说为核心,比较深入地探讨了诗歌的特质、诗歌的创作、诗歌的风格等问题,为我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范畴——意境说的诞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以后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司空图、严羽、王士稹等一派诗论的先声。《诗式》第一卷总论诗歌创作的种种问题外,其余四卷分别论用事的各种方法及其优劣高下,并分别摘引前人诗句近五百条以为例证。
3. 思无邪
【答案】思无邪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评价诗歌总集《诗经》的著名观点。“思无邪”主要有两方面内容:文学创作理论上,孔子强调作者的态度和创作动机。思想上,“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孔子认为这句诗可以包括全部《诗经》意义。邪和正,必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仁”。
4. 《诗》可以兴
【答案】《诗》可以兴是对诗的美学作用的深刻认识。它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兴”是说诗是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5. 文学批评
【答案】文学批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学理论研究的范畴,既是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又是文学活动整体中的动力性、引导性和建设性因素,既推动文学创造、传播与接受,又影响文学思想和理论的发展。其涵盖内容宽泛,从作品评介到理论研究都包含其中,在西方几乎是文学研究的同义语。狭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艺学的范畴,是文艺学中最活跃、最经常、最普遍的一种研究形态。它是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认识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是文学鉴赏的深化和提高。
6. 话本小说
【答案】话本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流行于宋元时期,又称宋元话本。当时,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人口的剧增,通俗的民间文学在宋代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话本小说是宋代民间文学的代表。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四家中,小说、讲史最为重要,影响也最大。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主要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前者是用钱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 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
7. 原道
【答案】《原道》是唐代韩愈政治思想和哲学理论的代表作。收入《韩昌黎集》杂著部。全文中心是反对佛老,发挥儒家正统思想。认为唯有孔孟之道是“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的治世良方; 老子“去仁与义”、佛教“灭其天常”都与封建伦理纲常相违背,应当坚决禁绝。以仁义为“道”的内容,第一次提出儒家的道统说,认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8. 别材别趣
【答案】别材别趣是宋代严羽提出的文学理论观点。出自《沧浪诗话》:“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者,吟咏情性也。”别材,指诗歌创作要有特别的才能,不是只靠书本学问就能写好诗的。这特别的才能如审美直觉能力、艺术想象能力等; 别趣,指诗歌有特别的趣味,不是发议论、讲道理就可以成为诗歌的。这是指诗歌必须有美的形象,感发人的意志,激动人的感情,能引起人的审美趣味。别材,是针对以学问为诗而发; 别趣,是针对以议论为诗而发的。
二、简答题
9. 结合具体作品论述晋代诗歌风格。
【答案】晋代诗歌主要是指以太康诗风为代表的西晋诗风和在东晋大盛的玄言诗,其诗歌风格主要有:
(1)繁缛华丽的西晋诗风
以太康诗风为代表的西晋诗风,代表人物有陆机、潘岳等。由于时代原因,他们不可能唱出建安诗歌的慷慨,也不会有阮籍那种寄托遥深的作品,他们努力表现在拟古和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而追求华丽的辞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这一时期出现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除去作死的作品反映了一定的显示内容,成就较大外,大多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内容贫乏,追求辞藻的华美,注重形式上的技巧。
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
陆机的《拟古诗》,可以为华丽藻饰的代表。
②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
陆机的拟作《猛虎行》大大地丰富了原作的内容,文辞委婉曲折。而以繁复取胜。且情、理结合自然,描写景物细致而生动,是陆诗中的上乘之作。
③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例如陆机的名作《赴洛道中作诗》二首除首尾之外,几乎都是偶句,其骈偶化的程度不但为汉诗所未见,而且也大大超过了曹植、王粲的涛作。陆机、潘岳诸人为了加强诗歌铺陈排比的描写功能,将辞赋的句式用于诗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
总之,追求华辞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是太康诗风“繁缛”特征的主要表现。从文学发展的规律来看,由质朴到华丽,由简单到繁复,是必然的趋势。陆机、潘岳发展了曹植“辞采华茂”的一面,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对南朝山水诗的发展及声律、对仗技巧的成熟,有促进的作用。
(2)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东晋诗风
在东晋的百年间占据主导地位的玄言诗,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玄言诗兴盛的原因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即清谈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形成的诗人心态有关,它在内容上宣扬老庄哲学,在艺术上缺乏形象,钟嵘的《诗品》称之为“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玄言诗中也有形象性较强的作品,大都借山水以抒情。玄言诗本身的艺术价值并不高,但它对后世的影响却相当深远。东晋诗风“淡乎寡味”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①用诗的形式阐扬玄理,没有生动形象的诗味
“玄言诗”曾统治晋代诗坛一百余年,它的本质特征是“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直接用玄学的词语写诗。用诗的形式阐扬玄理,把诗写得如同玄学学术论文。如孙绰的《答许询》诗:“遗荣荣在。外身身全。卓哉先师,修德就闲。散以玄风,涤以清川。或步崇基,或恬蒙园。道足匈怀,神栖浩然。”诗中所宣扬的尽是道家不竞之求、全身保性、超然物外的玄理。几乎没有生动形象的诗味。正如钟嵘《诗品》说:“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爱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庚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②淡乎寡味,无法引起读者共鸣
“淡乎寡味”就是缺乏真挚、深沉和强烈的感情,引不起读者的感动和共鸣。这又是因为玄学家主张恬淡虚静,不为外物动心,以这种精神状态写诗,其诗自然就淡薄无味,缺乏形象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