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25岁,发热、咽痛3天,体温在38~39℃,体检:扁桃体中度红肿,其上可见大片白色假膜,血常规WBC为13×109/L。上述患者最合适的治疗为() A.扁桃体切除。 口服中药对症治疗。 头孢曲松。 氟康唑口服。 大剂量青霉素联合白喉抗毒素。
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是() 单基因突变。 染色体异常。 孕期感染。 孕期射线或特殊药物、毒物接触史。 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
人类表皮由内向外分为五层,一般认为表皮损伤不超过哪一层即不形成疤痕组织()。 基层。 棘层。 粒层。 透明层。 角质层。
患者女,42岁,因“发现左乳内上象限肿物1周”来诊。查体:左乳内上象限1.5cm×1.5cm肿物,质硬,活动,乳房皮肤正常;双侧锁骨上区和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双乳钼靶X线片:左乳内上象限肿物,倾向恶性。肿物细针穿刺活检:癌。胸部X线片和腹部B型超声未见转移。遂收入院行左乳肿瘤区段切除+左侧腋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左乳浸润性导管癌Ⅱ级,1.5cm×1.5cm×1.0cm,切缘阴性;ER(++),PR(+++),HER-2(-);腋淋巴结转移0/16。与常规带楔形板的切线野技术相比,采用三维适形调强野中野放射治疗技术可以()。(提示行同侧乳腺胸壁放射治疗,采用三维适形调强野中野放射治疗技术,予DT50Gy/25次/5周。) A.减少左侧乳腺癌的冠状动脉区域照射。 使乳腺靶区剂量分布更为均匀。 降低对侧乳腺照射剂量。 降低同侧肺剂量。 降低乳腺的急性皮肤反应。 提高乳腺肿瘤局部控制率。
女,12岁,头痛、恶心、呕吐1周,平扫CT检查如图 最可能的诊断为() A.胶质瘤。 脑膜瘤。 室管膜瘤。 髓母细胞瘤。 胶质母细胞瘤。
在痤疮的治疗中,糖皮质激素药物主要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