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662自然地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矿物的鉴定依据有哪些? 举例说服如何进行矿物的鉴定。
【答案】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矿物的鉴定依据有;
(1)形态
①矿物的单体形态
分为三种类型:一向延伸型,二向延展型,三向等长延伸型。
②矿物的集合体形态
粒状;片状、鳞片状、针状、纤维状、放射状;致密块状;晶簇;杏仁体和晶腺;结核和鲡状体;钟乳状、葡萄状、乳房状;土状体;被膜。
(2)光学性质
①颜色矿物吸引了白光中某种波长的色光后(黄、绿、红)所表现出来的互补色;对各种色光吸收均匀,即黑色或灰色;基本上都不吸收即白色。
②条痕
条痕是矿物粉末的颜色。它对于某些金属矿物具有重要的鉴定意义。如赤铁矿有赤红、铁黑或钢灰色,但其条痕则总为樱红色,比较稳定。透明矿物的条痕都是近白色,无鉴定意义。
③光泽
矿物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根据反射能力强弱分为: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金刚光泽、玻璃光泽、脂肪光泽、珍珠光泽、丝绢光泽、土状光泽)。
④透明度
矿物透过可见光的能力。指显微镜下,薄片(3hm 厚)的透光性。一般地,非金属矿物都是透明矿物,金属矿物为不透明矿物,有些金属矿物为半透明矿物。
(3)力学性质
①硬度(相对硬度)
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力(如刻画、压人、研磨等)侵入的能力。矿物学中最常用的是莫氏硬度,它是通过与具有标准硬度的矿物相互刻划比较而得出的。矿物的硬度与晶体结构中化学键型、原子间距、电价和原子配位等密切相关。
②解理
在外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叫做解理。分为:最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极不完全解理(无解理)。
③断口
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的断开面叫做断口。断口出现的程度是跟解理的完善程度互为消长的。
④弹性和挠性
矿物受力变形、作用力失去后又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弹性。矿物受力变形、作用力失去后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挠性。
⑤脆性和延展性
矿物受力极易破碎,不能弯曲,称为脆性。矿物受力发生塑性变形,这种性质称为延展性。 (4)以石英为例进行矿物的鉴定
①首先通过石英的光学性质进行鉴定,纯净石英无色透明,含杂质者分别呈不同颜色,晶面具有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为油脂光泽。
②再通过力学性质进行鉴定,没有解理硬度较大
③再通过形态进行鉴定,发育单晶并形成晶簇,或为致密块状、粒状集合体。
2. 自然地理学与相关学科有哪些关系?
【答案】(1)与其他地理分科的关系
作为地理学分科的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其他分科有密切关系。区域经济地理研究必须与区域自然地理研究结合进行。
(2)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地学学科和生物科学的关系
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地学学科和生物科学也有密切关系。
①部门自然地理学便是自然地理学与相邻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②自然地理学正是通过部门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地学学科或生物科学处于紧密联系之中。 (3)自然地理学的新发展
当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导致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即环境科学的形成。它汇集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及社会科学,共同对这个新领域进行综合研究。自然地理学也参与其中。自然地理学既可运用自己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也可以从中得到促进和提高,使本门学科更具有生命力。
3. 水平地带与垂直自然带之间的关系怎样?
【答案】水平地带与垂直自然带之间的关系为:
(1)就组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各分带而言,杂多样的,它不完全重现纬度地带的序列。 (2)垂直自然带既有与水平地带同源的成分,与平地自然地带相似,但就整个带谱类型而言,却是极其复也有大量相似的成分和独特的成分,可分为:
①同源的,与各地自然带成因相似,形态只有量的变异。
②相似的,形成条件差异大,而性质有某些相似。
③独特的,平地上没有的。
(3)每一水平地带都有自己的垂直带谱系列,即垂直带的结构类型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
育和发展起来
(4)垂直自然带的基带就是地带性的水平地带,它随纬度和基带海拔的变化而有规律地更迭。
4. 地貌的主要形成因素。
【答案】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动力共同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地貌动力亦称营力,有内动力与外动力之分。前者指地球内能所产生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与地震。后者则指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水和生物作用并以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形式表现的力。气候对区域外力及其组合具有决定性影响内外动力均与重力有关。岩石是地貌的物质基础。
(1)构造运动与地貌发育:构造运动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因而成为形成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地壳升降运动可在短距离、小范围内形成巨大的地表高度差异,不同高度地貌特征因而表现出垂直分异。
(2)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大多数地貌外动力都受气候因素的控制。气候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导致外动力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最终将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及地貌组合。①高纬和高山寒冷气候条件下,冰川冰缘作用为主要外动力。②温湿气候条件下地表径流丰富,流水作用为主导外动力,各种流水地貌类型普遍发育。③干旱气候条件下,风与间歇性洪流为主要外动力,相应的地貌类型包括风蚀残庄、风蚀洼地、各种沙氏、沙垅、洪积扇、洪积倾斜平原等。④山地气候与地貌均因高度而异。同一地区气候变迁和外动力组合发生变化,可以出现不同类型的气候地貌叠置的现象。
(3)岩性对地貌形成的影响:各种岩石因其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水理性质、结构与产状不同,抗风化和抗外力剥蚀的能力常表现出很大差别,形成的地貌类型或地貌轮廓往往很不相同。
(4)生物对地貌形成的影响: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使岩石发生机械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而影响地貌发育。穴居动物挖掘洞穴促使岩石破碎,是动物导致岩石机械风化的例证,而生物尤其是微生物在新陈代谢和遗体分解过程中析出的有机酸对岩石和矿物的腐蚀则是生物化学风化作用的表现。生物也可以形成岩石,除生物遗体沉积形成生物岩外,生物的化学作用常促进某些化学物质,从而形成典型的生物地貌。
(5)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二是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
5. 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什么?
【答案】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是贯穿整个大洋的。按其形成的主要因素又可分为两类:
(1)大洋表层的纬向自然带
由于太阳能按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引起大洋温度、盐度和含氧量不同,以致海洋生物也有相应的区别,从而引起大洋表层自然地理综合体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这里所说的大洋表层,是指大洋表面以下200m 深的范围(太阳能可以透射到200m 深处)。大洋表层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