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宁波大学中国教育史(同等学力加试科目)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岳麓书院学规
【答案】《岳麓书院学规》是清康熙五十六年李文熠为岳麓书院山长时订立的学规,载《恒斋文集》。它共有八条:①既以读书为业当“竞分寸之阴”,不收“縻廪粟而耽棋牌者”,禁止醵钱群饮,猜令挥拳,牵引朋淫,暗工刀笔等行为:②友朋之间当敬而能和,不留一言不合,怒气相加者:③学生应每日于讲堂讲经书一通,须端坐辩难,反复推详,教师所不晓者,则以待四方高明; ④无论学内、学外者,每月各作三会(三次考核),由师批改,倘或未当,即携原卷相商,“以求至是”; ⑤“四书为六经之精华”,须逐字玩味,对师之讲授,倘有疑处,可即与之相商; ⑥学问务在身通六籍,然亦当博洽而旁通之,不可画地自限; 切忌“摘其堂皇冠冕之语,汰其规切忌讳之句”,而“自矜通儒”; ⑦学者欲通世务,必须看史; ⑧《书》言“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故学问思辨,必须以力行为归。《清儒学案》概括为:为人注重于“立身、敦品、养性”; 治业则注重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力行”。
2. 京师同文馆
【答案】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新式学堂。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适应日益频繁的中外交涉以及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先后在全国的一些地方开办了一批学习“西文”和学习“西艺”的新式学堂。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这是中国政府自行创建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京师同文馆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京师同文馆以学习外国语为主,主要培养翻译人员。同文馆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学生都是从满族亲贵中选取的十三、四岁的少年。初创时只有英文馆,后又增添了法文馆、俄文馆、东文馆和德文馆,又在1866年增加天文算学馆,讲习天文、算学。自增设算学馆开始,同文馆变为综合性学校,学生仍从满族贵族中挑选,但条件有所提高。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停
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办,京师同文馆的主要特点有:①课程中外语居于首位,后课程有所增加,又开设了算学、化学、万国公法、生理、天文、物理等科目,此外,汉文经学贯穿始终; ②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此外还向学生灌输殖民主义思想; ③在学校管理上,受外国列强的控制,学校的经费、校长教员的聘请以及管理大权都由外国人控制。
京师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地性,是清朝政府和外国资本主义在教育上相互结合的产物,同文馆和它以后出现的一批洋务学堂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它不仅具有了新的办学形式,而且在由外国语学校演进为综合性学校以后,增设了一系列自然科学课程,使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制度之中,教育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京师同文馆和其他的洋务学堂在教育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3. 历事制度
【答案】历事制度是明朝重要的教学制度和人事制度,即在国子监内,选拔国子监生到京都各衙门历练政事。明统治者为了让这些人熟悉各个机关部门的政事,分派他们去干一些实际的工作,称为“历事”或“习史事”,在历事部门取得的资格或资历就是“实历”。历事生白天在各司练习政务,晚上回监读书休息,将读书学习和做官实践结合起来。换言之,历事制度,就是国子监学生在各部门的实习、见习,它是明初制定的重要人事制度之一,监生“历事”的成绩又往往与被分配官职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
监生历事制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实习制度,一方面可补明初官吏之不足,另一方面缩短了监生从学校到任职之间的距离,使监生在入仕之前,基本上具备了处理庶务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尽早发现人才,便于将其中学优才异者遴选进政权机构中去,这就在科举仕进之外,另辟了一条选官任职的途径。通过历事来选拔人才的做法,虽属封建典制,其方法亦有可借鉴之处。
二、简答题
4. 概述近代康有为变法主张中的教育思想。
【答案】康有为是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在维新变法中提出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①废八股考试,改试策论,学校普遍开设后,再废科举; ②大力创办学校,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传授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为了更快更有效地学习西学,他还提出了派遣留学生、翻译西书等建议。
作为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的上述建议直接影响了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措施。通过这些变法主张,可以看出康有为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
康有为对教育改革的迫切愿望源于对教育作用的认识。在维新运动中,他无论上书还是呈拆,都常将兴学育才作为维新救国的基本保障加以强调。他从庸俗进化论的观点出发,认为要解决亡国灭种的危机,根本之策在教民,变法的起点在于“开民智”。变科举,兴学校,是康有为反复强调的维新变法的重要内容,也是他改革传统教育的重要主张。
(2)关于“变科举、兴学校”、建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思想
“变科举、兴学校”是康有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以他为首的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文教领域实行变法维新的基本思想。康有为认为八股取士,导致读书人不研究现实,不研究世界各国情形,也放弃了真正的中国传统学问。这样选拔的官吏不能应变,不能做实事。并指出清政府在军事上失利实源于八股。变科举、废八股,目的在于否定传统的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和选拔人才的制度。兴学校的目的,则在于建立资本主义的教育制度。
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设计了一个学校系统:在乡间设立小学,时间为8年,7岁以上儿童必须入学。县立中学,儿童14岁入学。中学分初等和高等两个阶段,各2年。中学初等科毕业后可以升入专门学校。专门学校或中学高等科毕业的学生可以升入省府设立的专门高等学校或大学。康有为力图仿照两方建立近代中国学制。
(3)派游学、译西书的思想
对于人的培养,康有为认为除了兴学校之外,还应派人到资本国家去考察留学,“以通世界之识,养有用人才。”1898年5月,他在《请广译日本书派游学折》中,力陈派游学,译西书的重要性,他指出,当今的形势,必须是顺应历史潮流,广译西书,以了解欧美、日本的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情况。派游学、译西书的思想,对变法维新,发展我国的资本主义有积极作用,对以后留学制度的建立也有较大影响。
5. 列举教育研究假设的三种分类方式,并简述假设表述的基本要求。
【答案】假设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做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好的、暂定的结论。
(1)教育研究假设的分类
①按照假设的形成逻辑,可分为归纳假设和演绎假设。归纳假设是在观察基础上的概括,是人们通过对一些个别经验事实材料的观察得到的启示,进而概括、推论得出的经验定律; 演绎假设是从教育科学的某一理论出发推出新结论,是根据不可直接观察的事物现象或属性之问的某种联系的普遍性,通过理论综合和逻辑推演而提出的理论定律和原理的假设。
②按照假设有无方向性(或倾向性),可分为方向性假设和非方向性假设。研究假设陈述的是两个变量间所期望的相关或不同。在研究假设中,呈现出方向性假设和非方向性假设两类。方向性假设指出相关或差异的特点,而非方向性假设只简单地指出哪里存在一个相关或差异。
③按照假设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可分为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和预测性假设。描述性假设,处于科学探索的最初阶段,主要是描述认识对象的结构,向人们提供关于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大致的数量关系的推测,是关于对象的大致轮廓的外部表象的一种描述; 解释性假设是揭不事物的内部联系,指出现象质的方面,说明事物原因与结果的一种更复杂、更重要的假设,这是比描述性假设高一级的形式; 预测性假设是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推测,它是在对现实事物的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基础上提出的更复杂、更困难的一种假设。
(2)假设表述的基本要求
①说明两个以上变量间的期望关系;
②假设必须是可检验的,即表述的语义是明确的、可操作的、不至于造成歧义的,假设语义模糊就无法检验;
③假设必须是陈述句,而不能是疑问句。可以是肯定陈述,也可以是否定陈述; 可以是全称肯定或否定,也可以是单称(部分)肯定或否定。
6. 简述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1)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含义
课程的逻辑组织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的心理组织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2)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