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北大学中国思想史原著分析之西方哲学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洛克的反省

【答案】洛克的反省是观念的材料和知识的材料的两个来源之一(另一个是感觉)。同对可感对象的知觉相似,反省是对我们自己内心活动的知觉,因此反省是“内部的感觉”,是心灵自发的活动。洛克把知觉、思维、怀疑、相信、推理、认知、意愿以及我们自己心灵的其他全部各种活动都归结为反省。他还认为感觉与反省可以共同作用。但是洛克的双重经验说没有指明感觉与反省之间的关系,他将经验分为感觉与反省并不彻底。

2. 哲学是神学的碑女

【答案】哲学是神学的裨女是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观点。哲学是神学的裨女是指哲学成为了神学的附庸,哲学的作用被限定在证明、解释和保护信仰的范围中,神学借助哲学是为了把它的义理讲得更清楚些。这句话表面上探讨的是神学和哲学的关系,实际上表现的中世纪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即理性和信仰的关系问题。托马斯把理性变为信仰的驯服工具,理性是信仰的补充; 他坚持了神学高于哲学,信仰高于理性的立场。虽带有浓厚的信仰主义特点,遵循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一贯特点。但其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逐渐肯定了理性的作用,有助于近代理性哲学的崛起。

3. 康德的先验幻象

【答案】康德的先验幻象是对理性的理念的考察。当理性要求认识现象背后的统一根据时,总要对其进行判断,由于我们只有范畴这个认识工具,迫使范畴作超验使用,错误地把“理想的统一性”当成“现实的统一性”使用,便陷入了先验幻相。在先验幻相之中,我们是受理性的欺骗。把理念当作先验幻相存在如下错误:①范畴只能运用于感性直观,把范畴运用于经验之外,是超验的使用,产生的结论不具有客观性; ②范畴被误用于理念时,理念被误解为知识的对象,但理念不是时空中的对象,不能被认识。他揭示了以往形而上学的错误根源,并规定人类理性的界限以及防止理性的越界行为。

4. 莱布尼茨的单子

【答案】莱布尼茨的单子是指实在的终极要素,它是简单的,不可分割且互不影响的,也是自足的,是自然界的真正原子,没有部分、广延或形状。莱布尼茨将单子等同于知觉和欲望,根据单子的知觉内容将单子分为三个等级:①只有知觉和欲望的基本性质,没有自我意识; ②动物的灵魂,它具有比较明晰的知觉,并有记忆相伴随; ③完全有自我意识的精神或“理性的心灵”。在任何单子的知觉状态内,都表现该单子与其他单子的关系。虽然它们的每一个都是自身封闭的,它们之间却有上帝预先确定的完全和谐的关系。

5. 造物主

【答案】造物主是柏拉图著作《蒂迈欧篇》中的神圣工匠。该工匠创造了低级的众神、宇宙的灵魂及人类灵魂的不朽部分,而低级的众神又创造出一切物理事物。当造物主创造时,它以形式为其模型,并且在己存在的物质质料的基础上工作,它还必须遵从万物的必然性,以理想地完成其工作。不同于基督教的上帝从虚无中产生万物,造物主是赋予已经存在的质料以现实的形式。

6. 百科全书派

【答案】百科全书派是指在18世纪参与由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全称《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编纂工作的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是反宗教迷信、树立理性的思想领袖,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孟德斯鸡、伏尔泰、卢梭、孔狄亚克、拉美特利、狄德罗、达朗贝尔、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他们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影响着当时法国每个有教养人士的基本信念。他们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贡献掀起启蒙运动的高潮。然而,百科全书派启蒙思想家们的哲学观点各不相同,他们并不属于某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

7. 人性行为

【答案】人性行为是指出自人特有的理智和意志属性、完全由理性支配的行为。托马斯认为人的行为分为“人性”和“人的行为”。其中人的行为是由理性意欲与动物意欲共同支配的行为,出自人的本质。完全的“人性”是理智与意志相统一的行为,其中理智用来思考某一行为是否应该实施,而意志则决定行为实施的手段和方式。

8. 指代

【答案】指代是指观念符号的一种逻辑功能。在奥康看来,记号即“它们一旦被理解,便产生出关于某种其他事物的知识”。观念符号属于记号,而观念符号的逻辑功能可以分为指代与指称。指称是指符号自身具有的代表功能,指代是指符号在命题中才具有的代表功能。有指称功能的符号也有指代功能,但是有指代功能的符号不一定都有指称功能。奥康认为,通名有指代功能而没有指称功能,而专名兼有指称功能与指代功能。因此,奥康认为共相只是对个别事物的思想上或概念上的指代。

二、简答题

9. 如何理解斯宾诺莎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答案】(1)基于严格的决定论的自然观

斯宾诺莎认为应该运用普遍的自然规律和法则去理解人的本性和情感。斯宾诺莎的自然观是严格的决定论,他认为一切事件的发生都包含在因果关系之中。自然中不存在偶然的东西,事物本性的必然性决定事物本身。当人们谈及一件东西是偶然的,那“只不过是由于我们的知识有缺陷”。人类社会和个人的一切严格地被决定。斯宾诺莎认为,不管愿意与否,人自身都被自然必然性所决定。斯宾诺莎认为自由“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

若被其它的事物所决定则不自由。

(2)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斯宾诺莎认为,人按自然的本性而存在,就是自由和永恒。自由和必然并不矛盾,认识并自觉顺应必然是自由。当人自觉地顺应自然时,他是自由的; 当人不自觉地被自然必然性所驱使时,他是被迫的。奴役与自由相互对立。因此,斯宾诺莎根据他的哲学,提出并论证了“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的著名命题。对于斯宾诺莎而言,自由和奴役不能被归结为认识问题。当谈到人必须服从的自然必然性时,不仅指外在的自然界的规则,更重要的是指人的内在的自然本性。他所说的认识自然主要是指获得关于人自身的实践知识,而不是自然科学知识。斯宾诺莎的自由学说是建立在对人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的。在斯宾诺莎看来,自由在于用“理性克制情感,管辖情感”。

10.简述莱布尼茨对洛克的批判的反批判。

【答案】莱布尼茨为了维护天赋观念,针对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对他提出了反批判。他把他和洛克的分歧归结为如下几个问题:

(1)心灵本身是否像亚里士多德和《理智论》的作者所说的那样,是完完全全空白的,好像一块还没有写上一个字的板。

针对这一问题,莱布尼茨不再强调天赋观念是“普遍同意”的原则或观念,而是强调天赋观念的“潜在性”。

①莱布尼茨认为,洛克在驳斥了某种意义上的天赋知识之后,又承认知识除了感觉的外部来源之外,还有反省这一心灵固有的来源,可见洛克也不否认心灵中有某种天赋的东西。莱布尼茨指出,天赋观念是作为“倾向、享赋、习性或自然的潜在能力而天赋在我们心中,并不是作为现实作用而天赋在我们心中的”。所以,莱布尼茨认为洛克认为的我们心中没有任何潜在的东西,甚至没有任何不为我们现实地觉察到的东西的观点是错误的,洛克没有考虑到心灵的实际活动。

②莱布尼茨认为,我们习得的习惯和对以前的记忆就不是永远为我们所明白知觉到的,此外还有千千万万的征象,说明在我们的心中有无数的知觉,但是并无察觉和反省。他还认为,细微知觉虽然是细小、混乱、杂多的,但作用却是巨大的。他还指出,借口知觉不到而排斥它们是小合理的。

(2)是否在心灵上留下痕迹的东西,都是仅仅从感觉和经验而来的,还是心灵原来就包含着一些概念和学说的原则,外界的对象只是靠机缘把这些原则唤醒了。

莱布尼茨说他和柏拉图一样持后一种主张。对于这个问题,莱布尼茨提出了两个问题:

①感觉是不是知识的唯一基础。

a. 莱布尼茨承认感觉对于知识的基础作用,但台认感觉是知识唯一的基础。莱布尼茨通过对知识的考察,对归纳法的批评,指出了感觉作用的局限性。实验科学的方法是归纳法,而在实验科学中,归纳法是不完全的、有缺陷的。他指出,对个别事物的归纳不足以证明一般命题真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莱布尼茨得出即使在实验科学领域也不能完全依靠感觉的方法,仅仅依靠感觉人们是不可能得出普遍必然的知识的。

b. 按照莱布尼茨关于单子的知觉等级的划分,感觉是动物和人所共有的,感觉并非人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