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932中国近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制宪救国

【答案】制宪救国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要求制定一部民主宪法,达到救国治国的目的。1922年11月,《东方杂志》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掀起了制宪高潮。1922年8月国民会议公布了一个宪法草案,但实际上不过是一纸空文。

2. 黄海海战

【答案】黄海海战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海军主力在黄海进行的海上决战,也称大东沟之役。1894年9月17日北洋舰队在黄海海面遭到日本舰队的袭击。双方展开激战,清军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率官兵英勇奋战,壮烈牺牲。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5艘沉毁,6艘受伤,死伤官兵约800余人,损失重大,但主力尚存。日本舰队5艘受重伤,官兵死伤300余人,也遭到沉重打击。此后李鸿章避战求和,下令退守威海卫,使日本控制了制海权。

3. 五五宪章

【答案】五五宪章是1932年12月国民党为回应民间的宪政要求, 于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由立法院起草的宪法草案。1933年1月,立法院正式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草案前后七易其稿,1936年5月5日公布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称“五五宪草”。宪草计8章147条,其主要特点是:规定了行使政权之国民大会,总统集权的五院制中央政府,对人民之自由权利采取法律限制主义。

4. “皇族内阁”

“皇族内阁”是指1911年5月8日清政府实行所谓责任内阁制而组成的以皇族为中心【答案】

的内阁。1911年5月,清廷发布内阁官制和任命总理、协理大臣以及各部大臣的上谕,宣布撤裁军机处、旧内阁和会议政务处,任命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为内阁协理大臣,组成第一届责任内阁。在13名内阁大臣中,皇族不仅充当了国务大臣,而且居于领导和多数地位。因此一第一届责任内阁就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族内阁”。皇族内阁的出台,表明立宪运动完全失败,并引起了立宪派内部分化,部分人倾向革命。

5. 《新民丛报》

【答案】《新民丛报》是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报刊。1902年由梁启超于日本横滨创办。1907年停办。该报创办早期,抨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新思想、新学说,对广大知识界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影响很大。1905~1907年,主要与革命派的刊物《民报》进行激烈论战。

6.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答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的座谈会上的发言。《讲话》针对五四文学革命以来文艺发展的情况,提出了文艺从属于政治并反过来影响政治的观点和革命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阐述了文艺的普及与提高、文艺的源泉、文艺的批评标准以及文艺界的统一战线等问题,系统地回答了当时文艺运动中许多有争论的问题。《讲话》对延安文艺界的整风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对以后的革命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马嘉理事件

【答案】马嘉理事件是指1875年英国在我国云南制造的边境事件,又称滇案。1875年2月,马嘉理带领武装“探路队”由缅甸闯入云南,没有和地方官协商就强行入境,并扬言要进攻腾越城。腾越地区人民在云南边境杀死了马嘉理。1876年,英国借此事强迫清政府签订《烟台条约》。

8. 谘议局

【答案】谘议局是清政府在预备立宪期间设立的地方咨议机关。1908年,清政府颁布《各省

,于1909年10月在各省正式成立谘议局。谘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谘议局有权议决本省行政

兴革事件、预决算、税法、公债等。但决议事项须得到本省督抚同意方能生效,实际上只有建议权,不能监督地方行政。

9. 《辛丑条约》

【答案】《辛丑条约》是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鸿章,与俄、英、美、日、德、法、意、奥、西、比、荷等11个国家的公使签订《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有:①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②在北京设立“使馆区”;③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大沽沿路的炮台“一律削平”,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12个战略要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④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和帝国主义作对的官吏;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帝国主义列强通过《辛丑条约》大大加强了它们在中国的势力和影响,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军事监督和政治控制,使之继续充当它们侵略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护国运动

【答案】护国运动是反对袁世凯帝制的运动。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发布接受帝位申令,引起各界人士的反对。原云南都督蔡锷和国民党李烈钧等奔赴昆明,联络云南督军唐继尧于25日通电反袁,宣布云南独立,成立护国军。次年蔡锷率军入川,与袁军激战。反袁号召深得人心,贵州、广西、广东等省相继宣告独立,通电促袁退位。北洋军阀对袁离异,帝国主义“警告”袁缓称帝。袁在内外压力下被迫于1916年3月宣布撤销帝制,企图回到总统地位,遭到各方拒绝。同年6月,袁忧愤死去。护国运动宣告结束。

二、论述题

11.简述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答案】(1)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

,主要解决了八七会议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会议通过了著名的《告全党党员书》

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坚决清算了国民革命高潮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会议认为,“如果不抛弃这一机会主义的方针,纠正过去的错误,那就不能正确地规定将来的工作,自然更不能进行革命的斗争,以适应当前的艰巨任务”。

②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关于土地革命,会议规定了没收大、中地主土地和祠族庙宇土地分给価农及无地农民的原则。会议通过了湘鄂赣粤四省秋收暴动大纲。

毛泽东在会上发言,明确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要求全党“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

③成立了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政治局委员有苏兆征、向忠发、霍秋白、李维汉等9人,候补政治局委员有毛泽东、周恩来等7人。政治局第一次会议选举瞿秋白、苏兆征、李维汉3人为常委。

(2)八七会议的历史意义

①八七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功绩。它清算和结束了共产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斗争方针。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的新的阶段。

②八七会议在纠正“右倾”错误的同时,滋长了“左倾”错误。并且会议没有恰当地估计当时革命与反革命的力量对比,看不到革命已处于低潮,只强调暴动和进攻,而不懂得必要的退却,这就为“左倾”错误的滋长敞开了门户。不过,会议的功绩是主要的。

12.论述中间路线的破产和民主党派的重新组合。

【答案】(1)中间路线的破产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前出现三种前途:共产党所倡导的道路,国民党所倡导的道路以及各民主党派与中间势力所提倡的道路。最后一条道路被称为中间路线或第三条道路。由于国共对峙与国际形势的影响,抗战胜利后,中间路线一度活跃于中国的政治舞台,政协会议的召开,停战协议的签订,都是它作用的结果。可是,随着国共武装斗争的逐步升级,中间路线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1947年11月,在国民党中央逼迫下,民盟宣告解散。民盟是国统区倡导中间路线的主要力量,它的被迫解散标志着中间路线的破产。中间路线的破产是有其必然原因的:

①中间路线介于国共两大党之间,受国共斗争的制约,无法独立发展。战后中国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国共两党能不能和平相处;如果国共团结,政治走上民主的轨道,中间党派也许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中间路线可能作为国共两党妥协的产物得以实现。但是,国共双方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内战瓦解了中间派,中间路线也就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②中间路线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强大政治力量。中国的现状是武力决定政局,中间派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