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62新闻学理论与实务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南华早报》

【答案】《南华早报》是香港现存英文报纸中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家,创刊于1903年11月7日。它以股份公司的名义出现,由英国出版商肯宁哈姆主办,英资汇丰银行拥有该报大部分股权。1987年被澳洲报业大王默多克收购,1993年该报又被郭鹤年收购。该报长期以来支持港英政府的政策。

2. 中国近代报刊四要素

【答案】中国近代报刊四要素是指以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组成的中国近代报刊格局,最早是外报形成的。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等就有大量自撰的言论,也有文艺作品和消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首次登载行情物价表,并在新闻后加编者按。《遐迩贯珍》首次运用插图,首辟广告专版。1876年《申报》第一个刊登新闻画。1897年11月24日,上海《字林沪报》附出的《消闲录》是中文报纸的第一个副刊。中国近代第一份新闻、评论、副刊、广告四要素俱全的日报是《申报》。

3. 《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

【答案】《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就新闻工作颁布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1981年1月29日由中共中央颁布。《决定》肯定了新闻媒介在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方面的突出表现,同时也对新闻界没有积极主动、有说服力地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对反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没有进行有力的斗争提出了批评,希望新闻界能认真进行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宣传,大张旗鼓地宣传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精神文明,正确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决定》再次强调报刊、广播、电视都是党的舆论机关,要严格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宣传。

4. “癸丑报灾”

【答案】“癸丑报灾”是指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乘着军事上的胜利,对国民党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进行的大规模的镇压。各地国民党报刊,均被以“乱党报纸”的罪名查封,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和民国元年的500家相比,锐减300多家,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因为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所以人们把报界的这次浩劫称为“癸丑报灾”。

5. 《中外纪闻》

【答案】《中外纪闻》的前身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万国公报》,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强学会成立后,该报成为强学会的机关报,1895年12月16日更名为《中外纪

闻》,继续在北京出版。由强学书局刊行,梁启超、汪大燮主编。从内容上看,《中外纪闻》除论说外,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等内容,还有上谕等。《中外纪闻》的出版,受到了倾向于维新变革的政府官员及十大夫知识分子的欢迎,也使更多的中国人“渐知新法之益’夕,“拾议一变”。1896年1月20日,((中外纪闻》被迫停刊,共出18期。

6. 新闻与宣传

【答案】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其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这是两者最基本的区别。新闻与宣传又是相互交叉,甚至相互渗透的。在现实生活中,新闻和宣传两种传播行为是紧密关联、相互交织的,新闻和宣传存在以下共同点与联系:新闻事业脱胎于宣传活动:新闻与宣传同属于大众传播:现代宣传主要通过新闻媒介来进行。

7. 《经济日报》

【答案】《经济日报》是1983年元旦由《中国财贸报》改版而成的一份报刊。在总编辑安岗的主持下,《经济日报》势头强劲,发行量在创刊初始即保持在百万份以上。1984年,邓小平为该报题写了报头。《经济日报》发展为由国务院主办的以经济宣传为主的综合性全国性中央级党报,成为国务院指导经济下作、发布各项经济政策的重要舆论阵地,在国内外读者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8. 国闻通讯社

【答案】国闻通讯社是大革命时期规模最大的民营通讯社。1921年9月在上海成立,胡政之任社长。起初受孙中山和浙江军阀卢永祥等资助,实为反对直系军阀的联合势力的宣传机构。该社主要以邮寄的方式向各地报社发稿,后陆续在北京、汉口、天津等地设立分社。国闻通讯社所发的消息,以详确报道事实为主,不加议论。国外消息和各国报纸上的重要消息,则随时译述,供报界采用。1924年8月胡政之创办《国闻周刊》作为通讯社的附属刊物,记载每周国内外大事,并加以评论,执笔者有胡政之、张季莺等。1926年新记公司成立后,国闻通讯社及《国闻周报》实际上成为《大公报》的附属机构,胡政之将国闻通讯社总部迁到天津,继续发稿,成为北方通讯社中的巨璧。国闻通讯社1936年停办。

9. “竖三民”

【答案】“竖三民”是指于右任于1909年5月创办的《民呼日报》、1909年10月创办的《民吁日报})和1910年10月创办的《民立报》。这三份报纸均在上海出版,创办时间互相衔接,又均以“民”字打头,因此被称为“竖三民”。同盟会成立后,为了宣传革命思想,革命派在国内创办了大批报刊,在上海影响较大的是于右任创办的几家报纸。1909年,于右仟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该报以“为民请命”为宗旨,革命色彩鲜明,内容以报道灾荒为重点,大量揭露清廷统治下民不聊生的事实,出版92天后被封。20余天后,于右任又创办了《民吁日报》。该报内容与

风格和前者一脉相承,集中报道并声援正在开展的抵制日货的运动。后因盛赞刺杀伊藤博文的爱国志士安重根,引起日本政府盛怒,出版一个月后被封。一年后,于右任创立《民立报》,得到孙中山大力支持,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报纸。该报重点宣传“三民主义”,公开预言革命胜利的到来。“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作出了很大贡献。

10.《向导》周报

【答案】《向导》周报是中共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1927年5月迁至武汉,7月停刊,共出版201期。蔡和森、彭遴志、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罗章龙、赵世炎等是主要撰稿人。《向导》周报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一一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向导》周报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11.《学灯》

【答案】《学灯》是上海《时事新报》副刊,“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之一。1918年3月4日,《时事新报》最先对副刊进行改革,创办起《学灯》副刊,初为周刊,因大受读者欢迎而不断扩版,由周二刊、二日刊最后于1919年12月改出日刊,由不足一版扩为两版,1922年改出4开4版。《学灯》主要接受西方国家的学术文化,也曾刊登过讨论社会主义的征文。李大钊、陈望道的文章和郭沫若早期的诗作在读者中有一定影响。初由张东荪主编,后继逐步有俞松华、宗白华等。后来该刊向右转,脱离了进步文化的潮流。

12.穆青

【答案】穆青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曾任新华社社长。从事新闻工作50多年,他勤学苦练,不懈进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写了多篇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佳作。他的新闻通讯报道浓缩了伟大时代,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叙写了时代激流,因而读来引人入胜。1986年,国家创办中国新闻学院,穆青兼任新闻学院院长,为中国新闻队伍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

13.《中国日报》

【答案】《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从经费筹集、设备采购到人员选定,都是孙中山亲自操办,陈少白任主编。《中国日报》创刊后,其主要宣传内容:一是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革命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二是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在港重要的舆论阵地,而且是革命派活动的重要场所,它对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出了很大贡献。1913年被袁世凯查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