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内分泌瘤病-Ⅱ型是多个内分泌器官(2个或2个以上)同时或相继发生的肿瘤或增生病变,包括() 甲状腺髓样癌。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肾上腺髓质病变。 胰岛素瘤。 胰岛细胞瘤。
患者男,20岁,患者于入院前3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呕吐2d,后出现活动后气促。无胸闷、胸痛、晕厥,休息后可缓解。入院查体:T36.8℃,P140次/min,R20次/min,Bp110/68mmHg。听诊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节律绝对不齐;各瓣膜区无杂音;肝肋下2cm可及。既往史:幼时即发现心房颤动。为缓解患者症状,应紧急采取的治疗措施()(提示:患者胸闷不适,心前区压迫感明显。) A.心包引流。 B.胸腔积液抽吸。 C.心房颤动射频消融。 D.保肝降酶治疗。 E.营养心肌。 F.药物抗心律失常。
鉴别醛固酮腺瘤及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较有意义的实验室检查有() 皮质酮测定。 18-羟皮质酮测定。 去氧氢化可的松测定。 立卧位试验。 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测定。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病因有() 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能分泌醛固酮的肾上腺皮质癌。 肾上腺皮质醛固酮腺瘤。 异位醛固酮分泌瘤。 糖皮质激素可抑制的醛固酮增多症。
患者男,58岁,全血细胞减少3年,多次检查骨髓原粒细胞5%~12%,骨髓染色体核型为46,XY,t(8;21)(q22;q22),此患者应诊断(WHO,2008)为() 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类白血病反应。
WHO(2008)关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分类及其诊断标准中,病态细胞应占该系细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