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共广东省委党校西方经济学982经济理论综合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买方市场
【答案】买方市场指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此时买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卖方之间的竞争。在这种市场形势下,价格通常趋于下降。卖方不仅可采用价格手段进行竞争,而且可以通过改善其服务,加快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开拓来参与竞争。市场经济体制能使企业按市场导向进行生产,实际上就要以一定的买方市场的形成为物质基础,买方市场是市场经济中的一般市场状况。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者的地位上升,市场需求对生产的导向作用明显,企业的竞争意识强烈,创新较为频繁,资源配置趋于优化,微观经济的活跃带来宏观经济的繁荣。但是,若供应过多地超越现实的需求,买方市场的正面作用也会走向反面:大量的产品积压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微观和宏观效益下降,失业率会上升,即期需求会趋于消极,发生信用危机的可能性会加大。
2. 资本集中
【答案】资本集中是指把若干个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资本集中是扩大单个资本总额的一种形式,资本集中不会引起社会资本的增大,也不受社会财富增加量的限制。
资本集中最强有力的杠杆是竟争和信用,它们可以使资本迅速增大。在资本主义激烈的竞争中,由于大资本拥有较优越的生产条件,处于优势地位,因而能够战胜许多中小资本,从而兼并这些中小资本,把自己变成一个更大的资本; 或者两个实力相同的资本出于更高层次竞争的需要而联合成一个规模更大的资本。同时,由于信用的发展,一方面大资本能得到巨额贷款,增强竞争能力; 另一方面,在信用的基础上股份公司可以广泛地形成和发展,这样就加速了资本的集中。
资本集中的主要途径有:并购(包括兼并、收购)、联合、向社会发行股票。资本集中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资本规模的迅速扩张,形成合力,兴办小资本无力兴办的大型项目,并有利于优化劳动组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等。但是,资本集中有时也会导致垄断,对技术进步和消费者产生不利影响。
二、辨析题
3. 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发展的结果。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1)货币的虚拟化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前提一一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货币符号表明的价值也是不断变动的,有自己的独立运动规律。这表明货币本身也在逐渐虚拟化。货币的虚拟化表明,社会经济是靠庞大的信用体系来支撑的,在高度发达的信用制度基础上逐步发展的货币虚拟化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前提。
(2)借贷资本信用关系是虚拟资本产生的根据一一凭借资本所有权就可以获得一定的收入 利息是资本所有权的果实,借贷资本成为独立的收入来源,任何源于资本所有权的确定性收入,都可以视为利息,并且把收入资本化,股票、债权等一切资本所有权证书,虽然只是现实资本的纸制副本,但可以藉此获得定期收入,并且可以在证券市场自由买卖,实现价值增殖,也逐渐视为可以独立地获取收入,成为具有不同十现实资本存在形式的虚拟资本。
(3)社会信用制度的逐步完善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基础一一有价证券的转让需要借助于信用 股票、债券对购买者而言是一种投资行为,是存在风险的。但是股票、债券的成功发行并从购买者手中获得现实的资本,并投入生产经营过程依托于庞大的信用体系,特别是离不开银行信用的参与。股票、债券持有人不仅可以凭借资本所有权定期获得收入,也可以在证券市场上进行交易,规避风险,减少亏损以及获得更多的收益。股票、债券等基于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用关系,又摆脱这种关系而呈现出相对独立的运动规律,甚至成为另一种独立收入的源泉。
4. 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只能在量上起作用。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而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
一。因此,在商品交换中,使用价值和价值都起到作用。
商品是由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两要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具体劳动同自然物结合,创造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因为“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不过,如果将抽象劳动仅仅理解为纯生理意义上的人类劳动力的支出,是不全面的。因为生产商品的异质的具体劳动转化成同质的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关系决定的,价值实体就是抽象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则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非劳动的自然物质的原子。
可见,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只能在量上起作用。
5. 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只能用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办法。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我国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而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推动我国二元经济走向现
代一元经济,实现整个国民现代化的关键问题。
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确有利于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解决。让更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进入工业、服务业等领域,缓解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
但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更主要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来实现。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措施。
6. 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十地经营权垄断的存在。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绝对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一种形式,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用任何土地(包括劣等地在内)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在资本主义农业落后于工业的条件下,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 在剥削程度相同的条件下,等量资本在农业中比在工业中能产生更多的剩余价值。因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这部分较多的剩余价值不参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农产品不按生产价格而按价值出售,在价值和社会生产价格之间存在一个差额。这一差额就以绝对地租的形式为土地所有者占有。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资本有机构成逐步提高甚至超过工业有机构成。农产品的价值和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逐步消失。但因为土地私有权垄断,土地所有者总要获得一定的地租才会出租土地。在这种情况下,绝对地租便成为农产品价值上的一个附加额,农产品价格便具有垄断价格的性质。
因此,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垄断的存在。
三、论述题
7. 试述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意义和基本方向。
【答案】(1)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意义
经济结构调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在经济结构调整中,通过技术进步、产业转移、体制和组织创新,一方面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我国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已经进入必须通过结构调整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积极主动、全方位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
产业结构按照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顺序,可以划分三大产业:第一产业是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是各类工业和建筑业,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第二产业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超过了农业; 第三产业是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主要包括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了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人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和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随着经济现代化的进行,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上升,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