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802经济学二之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说明长期平均成本的变化与规模收益的关系。
【答案】长期平均成本的变化与规模收益具有密切的关系。在一定产量范围内,规模扩人常常带来规模报酬递增。在递增到一定点后,会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期内保持不变,然后随着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而递减。当规模报酬处于递增阶段时,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这必然会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下降,显示出规模经济。根据同样原因,当规模报酬不变时,平均成本不变; 当规模报酬递减时,平均成本随产量增加而上升,显示为规模不经济。
2. 生产的三个阶段是如何划分的? 为什么生产者通常会选择在第二阶段生产?
【答案】(1)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是在假定生产技术水平和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只有劳动投入可变的条件下,以劳动投入多少来划分的生产不同阶段。具体而言,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是根据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来划分的。如图所示:第I 阶段,平均产量递增阶段,即劳动平均产量始终是上升的,且达到最大值。这一阶段是从原点到AP L 、MP L 两曲
,线的交点,即劳动投入量由0到L 3的区间。第II 阶段,平均产量的递减阶段,边际产量仍然大于。
MP L 两曲线的交点到MP L 所以总产量仍然是递增的,直到总产量达到最高点。这一阶段是从AP L 、
曲线与横轴的交点,即劳动投入量由L 3到L 4的区间。第III 阶段,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也是递减的,这一阶段是MP L 曲线和横轴的交点以后的阶段,即劳动投入量L 4以后的区间。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
(2)首先,厂商肯定不会在第III 阶段进行生产,因为这个阶段的边际产量为负值,生产不会带来任何的好处。其次,厂商也不会在第工阶段进行生产,因为平均产量在增加,投入的这种生产要素还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厂商没有获得预期的好处,继续扩大可变投入的使用量从而使产量
扩大是有利可图的,至少使平均产量达到最高点时为止。因此厂商通常会在第II 阶段进行生产,虽然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下降,但是总产量还在不断增加,收入也增加,只是增加的速度逐渐减慢,直到停止增加时为止。
3. 对污染的控制是否越严越好?
【答案】对污染的控制并不是越严越好。从人们的主观愿望来说,对污染的控制当然是越严越好,最好严到百分之百。然而,这种想法是片面的,因为它只考虑到控制污染所可能给社会带来的好处,即社会收益,而没有考虑到社会为了控制污染也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即社会成本。 (l )为了减少污染,通常有如下两个方法:一是直接减少那些会带来严重污染的生产本身,例如,减少其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或者干脆关闭整个工厂; 另一个并不直接减少生产本身,而是在生产中用新的、污染较少的原材料、机器和生产方法去取代旧的、污染较大的原材料、机器和生产方法。然而,无论采用的是哪一个方法,都免不了会损失一部分社会资源。在前一个场合,社会损失的是本来可以得到的产品; 而在后一个场合,社会为生产同样的产品将要支付更多的费用。这些损失掉的资源,就是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
(2)为了制定正确的污染政策,必须根据社会的目标,同时权衡控制污染的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这两个方面,来确定污染和污染控制的最优水平。从社会效率的观点来看,如果进一步控制污染的社会收益超过相应的社会成本,则增加对污染的控制就有利,反之,如果进一步控制污染的社会收益小于相应的社会成本,则这样做就不值得。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政策应当是减少而不是增加对污染的控制。只有当进一步控制污染所可能带来的社会收益和相应的社会成本恰好相等时,对污染的控制才既不需要增加也不需要减少。此时,对污染的控制可以说达到了最有效率的水平,或者,也可以说,污染本身达到了最优的水平。
(3)在经济学中, 上述进一步控制污染的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分别被称为边际社会收益和边际社会成本。因此,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污染控制的最优水平应当在其边际社会收益与边际社会成本恰好相等时达到。一般而言,当污染程度比较严重时,控制污染的边际社会收益常常很大,而相应的边际社会成本则相对较小,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进一步加大对污染的控制力度。但是,随着污染控制力度的不断加大从而污染程度的不断减轻,进一步控制污染的边际社会成本将会越来越大,相应的边际社会收益则会越来越小,前者最终会超过后者,使得进一步控制污染变得无利可图。
由此可见,在考虑到了成本方面的因素之后,对污染的控制并不一定是越大越好,污染水平也不一定是越低越好。特别是,如果要将污染程度降低到零,社会将为此付出非常大的成本,而得到的边际收益却非常小。
4. 有人认为,“既然长期平均成本LAC 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SAC 曲线的包络线,它表示在长期对于所生产的每一个产量水平厂商都可以将平均成本降到最低,因此,长期平均成本LAC 曲线一定相切于所有的短期平均成本SAC 曲线的最低点。”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 并说明理由。
【答案】这句话不正确。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在LAC 曲线的最低点,LAC 曲线相切于一条SAC 曲
LAC 曲线相切于各条SAC 曲线最低点线的最低点,如图中的c 点; 在LAC 曲线最低点c 的左边,
的左边,如图中的a 、b 点; 在LAC 曲线最低点c 的右边,LAC 曲线相切于各条SAC 曲线最低点的右边,如图中的d 、e 点。
图
其理由在于,厂商长期生产的基本规律体现为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作用。在长期,厂商能够随着产量的变化对企业的生产规模进行调整,从而降低生产的平均成本。在企业规模从小到大的不断调整过程中,首先,厂商将经历规模经济阶段,该阶段的长期平均成本不断下降,即表现为LAC 曲线下降。在该阶段,下降的LAC 曲线只能相切于所有的SAC 曲线最低点的左边,如图中的a , b 点。然后,通过对企业规模的不断调整,厂商将在某一点实现生产的适度规模,在适度规模这一点,长期平均成本达到最低水平,即表现为LAC 曲线达到最低点。在该点,LAC 曲线与代表了适度规模的那条SAC 曲线恰好相切于各自的最低点,如图中的c 点。最后,厂商将经历规模不经济阶段,该阶段的长期平均成本不断增加,即表现为LAC 曲线上升。在该阶段,上升的LAC 曲线只能相切于所有的SAC 曲线最低点的右边,如图中的d , e 点。
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厂商会首先经历规模经济,然后实现适度规模,最后进入规模不经济的原因在于:任何产品的生产都有一个由技术决定的适度规模,唯有在生产的适度规模,厂商才能达到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如图中的c 点。否则,在产量过小和规模过小时,平均成本会过高,厂商只要增加产量和扩大规模,就可以降低成本,这就是规模经济阶段,如图中的LAC 曲线左边斜率为负的部分; 而在产量过大和规模过大时,平均成本也会过高,厂商只有减少产量和缩小规模才能降低成本,这就是规模不经济阶段,如图中的LAC 曲线右边斜率为正的部分。
5. 设一产品的市场需求函数为Q=500-5P,成本函数为C=20Q。试问:
(1)若该产品为一垄断厂商生产,利润最大时的产量、价格和利润各为多少?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