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戏剧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硕士]336艺术基础[专业硕士]之艺术概论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通感
【答案】通感又称“移觉”,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它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例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又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
2. 艺术体验
【答案】艺术体验是艺术家观察或接触生活后,被生活所感动,从而产生饱含感情的深刻的感受和难忘的记忆与思考。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或准备阶段,艺术家只有对生活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体验,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才能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得心应手地进行加工创作。艺术体验一般包括自发体验和自觉体验两种,呈现出“取精用宏”、“厚积薄发”的原则和特点。
3. 《判断力批判》
【答案】《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康德著名的“三大批判”中的最后一部。此书分《审美判断力批判》与《目的判断力批判》两部分,前一部分重点分析美与崇高两个范畴:后一部分则从审美判断力的“主观合目的性”转向自然界有机组织的“客观合目的性”的探讨,辩证地表述了康德自己的自然观。书中亦论及艺术与天才的问题,阐述了艺术与自然,科学工艺品与手工艺品的区别,认为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之作,对费希特、席勒、谢林、黑格尔、叔本华等人,乃至整个欧洲和后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 尼采
【答案】尼采是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在认识论上,尼采是极端的反理性主义者,他对任何理性哲学都进行了最彻底的批判。他的哲学具有傲视一切,批判一切的气势。尼采猛烈地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尼采的哲学思想影响。主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不合时宜的考察》等。
5. 审美态度
【答案】审美态度是指对艺术作品采取的一种无功利、超利害的观赏态度。审美态度不仅是一种接受方式,而且是一种审美能力。在艺术鉴赏过程的准备阶段,审美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接受者能否在具体的接受过程中从艺术的、审美的角度与艺术作品交流和对话的心理基
础。审美态度必然带有个人的思想、人生态度,不是绝对超然的。
6. 无意识
【答案】无意识也称“潜意识”或“下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它是指未被意识到的、潜在的心理活动,即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艺术创作是人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创造性活动,艺术家在无意识或下意识的状态下,突破了常规思维的局限和束缚,在无意识向显意识的转化过程中,以异于平时的方式冲破了原来的框架,使得创造性的飞跃、顿悟或灵感不期而至。
7. 狄德罗
【答案】狄德罗是法国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虽未超出机械唯物论的局限但含有丰富的辩证法的因素。在文艺理论上,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打破古典主义的悲剧和喜剧的框子,建立符合资产阶级需要的严肃剧或市民剧; 扭转法国绘画中以布歇为代表的“罗可可”风尚,提出了一整套启蒙主义理想的现实主义艺术理论。主要著作《画论》、《关于<私生子>的谈话》。
8. 艺术世界
【答案】“艺术世界”是由美国的艺术哲学家丹托最早提出的。著名美学家迪基继承了这一概念,认为“艺术世界”是指艺术品赖以存在的庞大的社会制度。艺术世界同时也是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它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为艺术接受作出贡献的各种意义上的主体,包括艺术家、艺术理论家、艺术教师、各种艺术机构从业人员等; 二是各种艺术机构,包括美术馆、画廊、音乐厅、电影院、艺术出版社、艺术教育机构等; 三是支配艺术世界运转的规则和制度,它对艺术接受具有约定俗成的调节、制约作用。
9. 艺术构思
【答案】艺术构思是艺术家在既定的艺术心理定势和创作目的的指导下,围绕从生活的暗示中初步形成的主题意向,运用艺术思维对与此有关的生活素材进行工、提炼和组合,从而在头脑中孕育出一个完整而独特的艺术意象,其实质是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上承观察和体验生活,下接意象物化,是将生活表象和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高度融合的典型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想象和情感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0.多元决定论
【答案】多元决定论是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的观点。多元决定论认为社会发展不是一元决定的,而是多元决定的,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由一个简单原因造成的,进而提出了多元决定的辩证法。著名的芬兰艺术学家希尔恩认为,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现象,因此,研究艺术的起源必须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才能真正揭示艺术起源的奥秘。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艺术的起源或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
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二、简答题
11.请结合诗歌的基本特征,简述其情感表达的艺术特长。
【答案】诗歌的特征是通过诗人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集中而概括地反映客观现实生活。任何艺术作品都必然是社会生活的客观因素和艺术家的主观因素二者的有机结合,而在诗歌中,后者明显地占据优势,社会生活往往需要通过诗人主观情感世界的折射才能反映出来。
诗歌情感表达的艺术特长主要表现为:
(1)诗歌的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中最凝练、最优美、最富有音乐感的语言
诗人往往呕心沥血、字斟句酌,通过最精粹的语言使诗歌具有如同音乐一样的节奏和韵律。中国古典诗歌有许多这方面的例子。例如,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以及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漫成一首》)等。
(2)诗歌运用美的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出美的意境
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山行》,仅用了28个字就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以精粹的笔墨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有机地组织起来,在层林尽染的枫林秋色中寄寓了一种对于大自然的无限深情,使全诗具有含蓄深远的意境。
诗歌的意境由情景交融而构成,但相对说来,情处于主导地位,情往往由景触发而起,同时又使诗中的景色带有了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诗歌的这种语言美和意境美,令人咀嚼不尽,滋味无穷,给欣赏者带来蕴藉隽永、无限丰富的美感。
12.艺术的形象性特征有哪些,应该如何看待?
【答案】(1)艺术的形象性特征
①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不同艺术门类中艺术形象的这种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②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艺术欣赏中,首先直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是艺术形式,但艺术形式之所以能感动人、影响人,是由于这种形式生动鲜明地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
③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文艺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