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613公共管理基础之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管理创新

【答案】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这一概念包括五个方面的管理创新内容:

(1)提出一种新发展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

(2)创设一个新的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运转;

(3)提出一个新的管理方式方法;

(4)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5)进行一项制度的创新。

2. 前向一体化

【答案】前向一体化是指企业通过收购或兼并若干商业企业,或者拥有和控制其分销系统,实行产销一体化。即指获得分销商或零售商的所有权或加强对它们的控制,也就是指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和生产技术的可能条件,利用自己的优势,把成品进行深加工的战略。实施前向一体化的一种有效方式是特许经营,采用特许经营的形式授权其他厂商经销自己的产品并提供售后服务,是用途最广、也是非常有效的前向一体化方式。

3. 前馈控制

【答案】前馈控制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其目的是防止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当问题发生后再补救。

(1)前馈控制的优点是:由于在工作开始之前进行,避免了事后控制对已经铸成的差错的无能为力的弊端; 是在工作开始之前针对某项计划行动所依赖的条件进行控制,不是针对具体人员,因而不易造成对立面的冲突,易于被职工接受并付诸实施。

(2)前馈控制的困难是:需要及时和准确的信息,并要求管理人员充分了解前馈控制因素与计划下作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这往往是很难做到的。

4. 古典决策理论

【答案】(1)古典决策理论的概念

古典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的,主要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这一理论认为应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决策问题,即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古典决策理论假设,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决策者在充分了解有关信息情报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做出实现组织目标的最佳决策的。古典决策理论忽视了非经济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这种理论不可能正确指导实际的决策活动,从而逐渐被更为全面的行为决策理论所代替。

(2)古典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

②决策者要充分了解有关备选方案的情况;

③决策者应建立一个合理的层级结构,以确保命令的有效执行;

④决策者进行决策的日的始终在于使本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5. 信息

【答案】(1)信息的定义

信息是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形成的。

信息和数据是两个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的概念。数据是记录客观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数量特征的抽象符号,如文字、数字、图形和曲线等。信息由数据生成,是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得到的。信息被用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为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信息和数据的区别不是绝对的。同样的东西对不同的人来说可能是信息也可能是数据。

(2)有用信息的特征

①高质量

质量是有用信息最重要的特征。质量方面的要求又可细分为:a. 高质量的信息必须是精确的; b. 高质量的信息应当是清楚的,信息的含义和内容对管理者来说必须是清楚的; c. 高质量的信息是排列有序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 d. 信息传递的媒介对质量有重要影响。

②及时

多数管理工作需要及时的信息,许多日常工作是时间敏感性的。及时的信息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①管理者一有需要就能获得信息,这是对及时的信息的首要要求; ②信息要反映当前情况; ③信息要频繁地提供给管理者。

③完全

信息的完全性要求包括:①信息的范围必须足够广泛,从而可以使管理者较全面地了解现状,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②信息必须简洁且详细,应该以尽可能简洁的方式呈送给管理者,同时也应该尽可能详细,使管理者对现状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了解。

6. 德尔菲技术

【答案】德尔菲技术是兰德公司提出的,用于听取专家对某一问题的意见。运用这一方法的步骤是:①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和邀请做过相关研究或有相关经验的专家; ②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分别提供给专家,请他们各自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写成书面材料; ③管理者收集并综合专家们的意见后,将综合意见反馈给各位专家,请他们再次发表意见。如果分歧很大,可以开会集中讨论:否则,管理者分头与专家联络:④如此反复多次,最后形成代表专家组意见的方案。

7. 组织文化

【答案】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主要特征包括超个体的独立性、相对稳定性、融合继承性和发展性。

8. 企业使命

【答案】企业使命是指企业存在于社会的基本职能或根本任务。它是关于企业的基本目标、特征和宗旨的描述,它反映企业的价值观,体现了企业的宗旨和刻意追求的形象。确立企业使命是战略计划管理过程的第一步。

二、简答题

9. 解释期望理论及其应用意义。

【答案】(1)期望理论的主要概念

期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并形成。此理论认为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有吸引力的结果时,个人才会采取特定的行动。

根据这一理论的研究,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依赖于对下列三种联系的判断:①努力一绩效的联系; ②绩效一奖赏的联系; ③奖赏一个人目标的联系。

在这三种关系的基础上,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或努力程度(激励力)是效价和期望值的乘积,即M=VE。式中,M 表示激励力,V 表示效价,E 表示期望值。

期望值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够顺利完成某项工作可能性的估计,即对工作目标能够实现概率的估计; 效价是指一个人对这项工作及其结果(可实现的目标)能够给自己带来满足程度的评价,即对工作目标有用性(价值)的评价。效价和期望值的不同结合,会产生不同的激发力量。

(2)期望理论的应用价值

①管理者应该同时注意提高期望概率和效价。仅仅重视激励是片面的,应该注意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包括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通过提高他们对自身的期望概率去提高激励水平,创造较高的绩效目标。

②管理者应该提高对绩效与报酬关联性的认识,将绩效与报酬紧密结合起来。绩效与报酬的联系越紧密,拟实现的目标能够满足受激励者需要的程度相对提高,目标对受激励者的吸引力也就相对加大,激励的水平也就相对提高。

③管理者应该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期望理论表明,目标的吸引力与个人的需要有关。价值观的差异会产生需要的差异。因此,管理者应该了解自己的管理对象,在可能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采取多元化的奖励形式,使组织的报酬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人员的愿望相吻合。

(3)期望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期望理论主要应用体现在激励方面,这启示管理者不要泛泛地采用一般的激励措施,而应当采用多数组织成员认为效价最大的激励措施,而且在设置某一激励目标时应尽可能加大其效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