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812文学综合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空山灵雨》
【答案】《空山灵雨》是许地山惟一的一本散文集,也是“现代小品文的最初成册的书”。“空山灵雨”恰当地概括了许地山的写作风格一一质朴、清丽,又充满哲学和宗教的气息。“空”与“灵”的韵味境界,是《空山灵雨》在艺术上的独特造诣,其中不少作品都带着若隐若现、迷离徜恍的朦胧,洒脱超逸的语言蕴含着颇费咀嚼的玄理思辨,文章巧设比喻、隐喻,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奇特的构思,具有小说化的倾向,别有一番艺术魅力。
2. “新感觉派的圣手”
【答案】“新感觉派的圣手”是指新感觉派作家穆时英。穆时英注重心理分析,运用感觉主义、印象主义等现代派手法,来表现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生活。穆时英将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同时也是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先驱者。他的代表作品有《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南北极》《白金的女体塑像》等。
3. 20世纪6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论争
【答案】20世纪6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论争是一场以文学为突破口,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大论战。论争双方分别是以官方势力联合现代派作家的一方和以在野的自由乡土派为主力的一方。两股政治势力、两种意识形态、两个阵营的作家队伍的争论围绕如何评价乡土文学,如何评价台湾文学的现状,如何看待台湾社会现实,如何对待传统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这场论争理清了官方文学与民间文学(主要是乡土文学)两种异质文学的发展路线,为乡土文学在文坛争得了合法的席位,并形成了一支以本土作家为核心的乡土文学创作队伍,建立了台湾文学的民族风格。回归乡土,反映现实,成为作家的共识。
4. “纯诗”
【答案】“纯诗”,即纯粹的诗歌,是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于1926年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提出的诗学观点。“纯诗”追求诗的纯粹性和暗示性,主张诗歌观念的转化,诗歌要从抒情表意的“表达”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在诗人李金发、穆木天等人提出的纯诗思想的影响下,《为幸福而歌》《微雨》等诗集风靡一时,象征诗取代格律诗引领新诗发展。30年代梁宗岱提出的纯诗理论是对20年代诗学的全面超越,也是新诗走向成熟的标志。
5. “随感录”作家群
【答案】“随感录”作家群是指在“五四”时期,以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为主,用随感形式对现
实做出敏锐的反应,充分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并以写杂文为主的文学创作群体。其杂文现实性强,论战色彩浓厚,其中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他们的创作都保持着鲜明的个人风格。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新青年》随感录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6. 语丝体
【答案】语丝体是现代文学初期的一种散文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具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语丝体主要包括杂感、短评、小品等文学样式,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事物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代表作家有鲁迅、周作人、孙伏园、林语堂等。
7. 汪曾棋
【答案】汪曾祺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在短篇小说创作、戏剧与民间文艺的研究上都有很高造诣。汪曾祺在创作上主张回到现实主义、表现民族传统、表达纯真、自然的情感,以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和审美经验为基础,形成一种独具一格的审美风格。其小说大都取材民情风俗、日常生活、语言自然、活泼; 文风清新、质朴; 意境优雅、唯美。他的散文刻画民俗、民风,形象生动,蕴涵着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切情感。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开创了“80年代中国小说新格局”,对乡土文学、寻根文学有很大影响。
8. 熊佛西
【答案】熊佛西是中国话剧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一生创作了27部多幕剧和16部独幕剧,代表剧作有《赛金花》《上海滩的春天》等。对于戏剧教育,他一贯主张“教育民主”、“学术自由”,坚持“戏剧教学不能拘束于课堂,必须通过舞台实践”。此外,熊佛西提倡戏剧大众化,立足于农村,注目于农民。为此,他进行了戏剧大众化实验,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填空题
9. 对小说的讽刺艺术多有贡献的____,他的代表作品有《皮带》等。
【答案】张天翼
【解析】张天翼是“左联”优秀的讽刺小说家,他的短篇《包氏父子》《笑》《脊背与奶子》《出走以后》《同乡们》,中篇《万仞约》《清明时节》等一大批讽刺小说的产生,标志着他的创作的大转机,即讽刺艺术个性的形成。他由此提出了反虚伪、反庸俗、反仿徨的基本讽刺主题,以及三类讽刺性人物:虚伪、狡诈的地主官僚形象; 动摇、庸俗的小知识分子、小公务员、小市民形象:愚昧不幸的城乡底层人民形象。
10.成仿吾的文章____很好地概括了五四退潮后的文学转向。
【答案】《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解析】《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第一次对“五四”以来文学革命所作的系统总结,也是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最早的最有力的一次倡导。它标志着成仿吾的文艺观已经转向马克思主义,也标志着我国的新文艺运动己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是代表创造社倡导革命文学的扛鼎之作和同反动文化斗争的宣言书,是一篇里程碑式的文艺理论著作。
11.“七月诗派”的主要诗人有____、____、____等。
【答案】绿原; 阿垅; 鲁藜等。
【解析】七月诗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及以后的《希望》《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等杂志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代表诗人主要有绿原、阿垅、鲁藜等。
12.胡适在杂志____上发表白话新诗标志着白话新诗的兴起。
【答案】《新青年》
【解析】1917年2月,胡适在《新青年》2卷6号发表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标志着白话新诗的兴起。
13.孙舞阳是____小说的人物,这部小说和另两部小说____、____合称为____。
【答案】《动摇》; 《幻灭》; 《追求》; 《蚀》
【解析】孙舞阳是茅盾小说《动摇》中的女主人公,该作主要描写了知识分子方罗兰,身处革命与反革命势力的严重冲突中,既不敢打击敌人,又不敢依靠工农,在动摇、妥协之中葬送了革命与自己。《动摇》与《幻灭》《追求》合称为《蚀》。
14.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是____
【答案】《边城》
【解析】《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作品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恫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 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15.1925年鲁迅翻译了日本作家____的《苦闷的象征》。
【答案】厨川白村
【解析】《苦闷的象征》是日本作者厨川白村的作品,由鲁迅译。
16.____提出了新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原则,并在创作中身体力行。
【答案】闻一多
【解析】为了创立“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