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际贸易与实务之国际贸易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倾销
【答案】倾销是指以低于本国的售价和成本价的价格出口到国外市场上的行为。它是一种在国际上进行的价格歧视行为。价格歧视是指厂商虽然出售的是同样的产品,但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在国际贸易中,这种价格歧视行为就是通常所谓的“倾销”。
2. 制造品贸易
【答案】制造品贸易是指对原材料进行生产或加工,使其价值增值,最后将产品用于买卖的一种贸易方式。
3. 资产组合投资
【答案】
资产组合投资
资和国际债券投资。
4. 经济全球化
【答案】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具体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 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5. 对外开放
【答案】对外开放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
6. 服务贸易总协定
【答案】WTO 框架下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是规范服务部门国际化的综合性文件,是世界贸易组织管辖的一项多边贸易协议。它通过制定规则解决各国在服务行业对国际贸易和国外投资管制的障碍。《服务贸易总协定》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协定条款本身,又称为框架协定,二是部门协议,三是各成员的市场准入承诺单。《服务贸易总协
也称货币资本流动,它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一种主要方式,具体又可分为国际借贷和国际证券投资两种形式。国际证券投资又可分为国际股票投
定》本身条款由序言和六个部分29条组成。《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在透明度和逐步自由化的条件下,扩大全球服务贸易,并促进各成员的经济増长和发展中国家成员服务业的发展。协定考虑到各成员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允许各成员对服务贸易进行必要的管理,鼓励发展中国家成员通过提高其国内服务能力、效率和竞争力,更多地参与世界服务贸易。
7. 绝对优势
【答案】绝对优势论是指由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提出的贸易理论,即各国以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并通过自由贸易増进共同利益的国际贸易理论斯密认为,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及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就称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8. 经济特区
【答案】经济特区是指一些国家或地区为了促进出口,在其领土上所设置的实行特殊政策的部分经济区域。在这个区域内,政府通过降低地价、减免关税、放宽海关管制和外汇管制、提供各种服务等优惠方法,吸引外国商人发展转口贸易,或鼓励和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发展加工制造业,以达到开拓出口货物、增加外汇收入、促进本国或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世界各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主要分为以下四种: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和自由边境区。
二、思考题
9. 2002年,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世界货物贸易和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均大幅下降。而中国的外资和外贸仍然能够一枝独秀保持快速增长,试分析主要原因。
【答案】2002年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中国的外资和外贸仍然能够一枝独秀保持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
(1)中国从1978后年开始的外贸和外资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改革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1979〜1987年:以调动外贸部门经营积极性为目标的改革
1979年到1987年为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1984年9月国务院批准了经贸部《外贸
,提出了“政企分开”和“工贸结合、技贸结合、进出结合”等措施。 体制改革意见的报告》
②1988〜1993年:以建立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自负盈亏为中心的改革
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特征是,在仍然保持国家垄断外贸的前提下,试图通过将外贸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来改善外贸部门的经营状况,包括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和实行企业自负盈亏两个阶段。
③1994〜2001年:以与国际市场接轨为导向的外贸体制改革
从1994年到2001年,中国外贸体制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深化和稳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是围绕中国“复关”和加入WTO 的目标进行的。
④2001年以后:以WTO 规则为基础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的全面改革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WTO 的成员国。WTO 的基本规则是建立在公平竞争和自由贸易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
(2)中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外资外贸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带来了以下影响:
①促进自由贸易,增加进出口总额。成为WTO 成员国后,中国既会因为市场的开放而进口更多的外国商品,也会通过贸易环境的改善以及经济实力和出口能力的增强而扩大对外出口。
②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由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中国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融入世界经济,这一过程伴随着该国经济的不断调整。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重新调整经济结构的压力和动力既来自于更加自由的商品贸易,也来自于更加开放的外商直接投资。
③明确目标和路径,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入世很显然给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但其最重要的影响是有助于深化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而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入世对改革的影响包括:a. 为更深入的改革确立明确的目标和路径;b. 推动国有企业改革;c. 促进私营企业发展。
(3)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很高的发展速度与外资外贸的发展互为因果。
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 对外贸易总量迅速增加;b. 外贸依存度明显上升;c. 中国对外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和世界排名有较大提高。
②中国利用外资方面,也有非常显著的增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 外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b. 投资方式趋于多样化;c. 吸引投资的行业不断増多;d. 投资环境不断改善。
10.什么是最惠国待遇?它在中美贸易关系中为什么这么重要?
【答案】(1)最惠国待遇,是指在关贸总协定中,一国对于所有成员国的贸易待遇都必须是同样的,如果一国给任何一国降低豁免关税或提供其他优惠政策,该国也必须同时给其他的成员国同样的待遇。在服务贸易方面,成员国给予任何其他国家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优惠,应立即和无条件地给予任何其他成员方的相同服务或服务提供者。在知识产权方面,成员方给予任何其他国家的国民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任何优惠、优待、特权或豁免,应立即和无条件给予来自任何其他成员方的国民。
(2)最惠国待遇在中美贸易关系中如此重要的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对外以来程度不断提高,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出口总额占GDP 比例一直在40%以上,因此创造良好的外贸局面,稳定和各大贸易伙伴的关系对于保持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的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1989年后,中美双方每年就是否延长最惠国待遇问题发生争执,美国国会每年都重新审议有关是否应该继续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的问题。如果美国政府决定取消下年度中国最惠国待遇,那么中国将会有大量的出口企业受损,从而影响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
(3)需要说明的是,按照美国的贸易法案,对非WTO 国家,每年由美国政府和国会确定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